初三語文試卷分析之說明文對象認識規(guī)律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初中語文 來源: 高中學習網


  【—初三語文之說明文對象認識規(guī)律】,對讀者陌生以及讀者難以理解的說明對象,說明時常常由具體到抽象,由表面現象到內在事理。

  按人們對說明對象的認識規(guī)律安排結構

  由個別推及一般。在具體說明中,宜先寫狀態(tài),后寫功用或成因,最后揭示性質特征。如《死海不死》是一篇事理性說明文,具體說明部分先說一種現象:傳說約兩千年前,羅馬統帥狄杜把俘虜的奴隸投在死海里,但奴隸卻安然無恙。然后解釋原因,這是因為死海海水的咸度很高。接著進一步解說死海的成因,說明時先敘事,后說它是自然界變化的結果。這樣說明,讀者易于理解。

  對讀者并不陌生的事物或事理,說明時可先說一般,再敘說個別現象。這種寫法宜先寫性質特征,后寫狀態(tài),人們可先獲得事物或事理的總體認識,然后具體理解。如《蘇州園林》,一般讀者都知園林這一事物,但蘇州園林與其他園林有所不同,因此,寫作時宜先說出它與其它園林不同的性質特征,然后具體說它的形態(tài)。這種結構安排有利于讀者盡快地認識事物。

  如《故宮博物院》最后寫道:“站在景山的高處望故宮,重重殿宇,層層樓閣,道道宮墻,錯綜相連,而井然有序。這樣宏偉的建筑群,這樣和諧統一的布局,令人不能不驚嘆。”結尾直接點出了故宮建筑群的特征:宏偉、和諧、統一。有的說明文,結尾作一些補充性的說明,或開拓讀者的視野,或增強說明的準確、嚴密程度。如《看云識天氣》結尾是這樣寫的:“在某些情況下,看云識天氣往往要受到限制,因而,還是要依靠天氣預報。”這一補充,比較全面地說明了“看云識天氣”的作用,增強了說明的科學性。

  說明的順序:

  空間順序、時間順序(包括發(fā)展順序)、事理順序(邏輯順序)等

  語言特點;

  準確、嚴謹

  總結:說明文的結尾一般是自然結束,說明清楚了,文章就結束了。有的說明文最后再次歸結特征,有利于讀者區(qū)別事物。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chuzhong/196641.html

相關閱讀:初一語文知識點總結之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