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地理之印度族源】,印度民族處于社會發(fā)展的不同歷史階段,有著不同的物質(zhì)文化和風俗習慣。
族源
公元前7世紀在吠陀教基礎上形成婆羅門教,主張吠陀天啟、祭司萬能和婆羅門至上;把人分成婆羅門(祭司)、剎帝利(武士)、吠舍(農(nóng)民和工商業(yè)者)和首陀羅(無技術的勞動者)四大種姓,并另有賤民等級。爾后,又由4大種姓演變出許多亞種姓。種姓之間界線森嚴,非但不能通婚,甚至不能同坐、同食。
8~9世紀,經(jīng)商羯羅改革,逐漸形成目前的印度教,為大多數(shù)南亞人所信仰。
公元前6~前5世紀,作為反婆羅門思潮的佛教和耆那教興起,印度斯坦的鹿苑成了佛教中心。
13世紀印度教復興,佛教在印度受到排擠,但在亞洲其他地區(qū)得到廣泛傳播。耆那教目前信徒雖少,但還有相當?shù)挠袆萘Α?/p>
隨著12世紀穆斯林征服印度,伊斯蘭教的勢力越來越大,至16世紀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
目前,印度斯坦人中仍有少部分是穆斯林。受印度教種姓制度影響,穆斯林中也有等級之分(有人稱之為“族姓”),分為賽義德、謝克、穆格爾等,但等級界線不及印度教種姓那么嚴格。
總結:印度東北地區(qū)又是一個多民族的地區(qū)。因為沒有進行民族識別,有多少民族還不清楚,目前知道的族稱大大小小有數(shù)十個之多。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chuzhong/176450.html
相關閱讀:八年級地理復習資料總結(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