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學段(7~9年級)
(一)識字與寫字
1.能熟練地使用字典、詞典獨立識字,會用多種檢字方法。累計認識常用漢字3500個左右。
2.在使用硬筆熟練地書寫正楷字的基礎上,學寫規(guī)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書寫的速度。
3.臨摹名家書法,體會書法的審美價值。
4.寫字姿勢正確,有良好的書寫習慣。
(二)閱讀
1.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2.養(yǎng)成默讀習慣,有一定的速度,閱讀一般的現(xiàn)代文每分鐘不少于500字。能較熟練地運用略讀和瀏覽的方法,擴大閱讀范圍。
3.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huán)境中的意義和作用。
4.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
5.在閱讀中了解敘述、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
6.能夠區(qū)分寫實作品與虛構作品,了解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樣式。
7.欣賞文學作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xiàn)力的語言。
8.閱讀簡單的議論文,區(qū)分觀點與材料(道理、事實、數(shù)據(jù)、圖表等),發(fā)現(xiàn)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lián)系,并通過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斷。閱讀新聞和說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觀點,獲取主要信息。閱讀科技作品,還應注意領會作品中所體現(xiàn)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
9.誦讀古代詩詞,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
10.隨文學習基本的詞匯、語法知識,用來幫助理解課文中的語言難點;了解常用的修辭方法,體會它們在課文中的表達效果。了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和文化常識。
11.能利用圖書館、網絡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幫助閱讀。
12.學會制訂自己的閱讀計劃,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背誦優(yōu)秀詩文80篇(段)。
(三)寫作
1.寫作要有真情實感,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受和體驗。
2.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fā)現(xiàn)生活的豐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認識,表達力求有新意。(去掉“力求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
3.注重寫作過程中搜集素材、構思立意、列綱起草、修改加工等環(huán)節(jié),提高獨立寫作的能力。
4.寫作時考慮不同的目的和對象。根據(jù)表達的需要,選擇恰當?shù)谋磉_方式。合理安排內容的先后和詳略,條理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運用聯(lián)想和想象,豐富表達的內容。正確使用常用的標點符號。
5.寫記敘性文章,做到內容具體充實;寫簡單的說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寫簡單的議論性文章,做到有理有據(jù);根據(jù)生活需要,寫常見應用文。
6.能從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進行縮寫;能根據(jù)文章的基本內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進行擴寫;能變換文章的文體或表達方式等,進行改寫。
7.根據(jù)表達的需要,借助語感和語文常識,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從字順。能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相評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溝通見解。
8.作文每學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練筆不少于1萬字。
(四)口語交際
1.注意對象和場合,學習文明得體地交流。
2.耐心專注地傾聽,能根據(jù)對方的話語、表情、手勢等,理解對方的觀點和意圖。
3.自信、負責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做到清楚、連貫、不偏離話題。
4.注意表情和語氣,使說話有感染力和說服力。根據(jù)需要調整自己的表達內容和方式,不斷提高應對能力。
5.講述見聞,內容具體、語言生動。復述轉述,完整準確、突出要點。能就適當?shù)脑掝}作即席講話和有準備的主題演講,有自己的觀點,有一定說服力。
6.討論問題,能積極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根據(jù)、有條理。能聽出討論的焦點,并能有針對性地發(fā)表意見。
(五)綜合性學習
1.自主組織文學活動,在辦刊、演出、討論等活動過程中,體驗合作與成功的喜悅。
2.能提出學習和生活中感興趣的問題,共同討論,選出研究主題,制訂簡單的研究計劃。能從書刊或其他媒體中獲取有關資料,討論分析問題,獨立或合作寫出簡單的研究報告。
3.關心學校、本地區(qū)和國內外大事,就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搜集資料,調查訪問,相互討論,能用文字、圖表、圖畫、照片等展示學習成果。在語文運用中,學會識別、糾正錯別字;使用漢語拼音,注意拼寫規(guī)則。
4.掌握查找資料、引用資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資料與間接資料的主要差別,學會注明所援引資料的出處。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chuzhong/1338797.html
相關閱讀:初中語文課程目標的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