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注釋
、 [天時]指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
、 [地利]指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
、 [人和]作戰(zhàn)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 [三里之城]方圓三里的內城!
⑸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墻。
⑹ [環(huán)]包圍。
、 [池]護城河!
、 [兵革]泛指武器裝備。兵,武器;革,甲胄,用以護身的盔甲之類。
、 [委]放棄;[去]離開。
⑽ [域]這里用作動詞,是限制的意思。
、 [封疆]劃定的疆界。
⑿ [固]鞏固。
、 [山溪]地勢;山河。
⒁ [得道者]實施“仁政”的君主 者,...的人,次處特指君主 下同。
⒂ [失道者]不實施“仁政”的君主。
、 [至]極點。
、 [畔]通“叛”,背叛。
、 [順] 歸順,服從
、譡故]所以。
(20)[是]這
翻譯:
有利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環(huán)境;有利的地理環(huán)境比不上作戰(zhàn)中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三里的城,(只有)七里的外城,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包圍進攻它,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與時令,這樣卻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的地形。 城墻并不是不高,護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裝備也并不是不堅固鋒利,糧草并不是不充足,但守軍卻棄城而逃,這(是因為)有利的地理條件還不如內部人民團結一致(更重要)。 所以說,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單靠劃定的邊疆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威懾天下不能單靠武力的強大。君主施行“仁政”,幫助、支持他的人就會有很多,君主不施行“仁政”,支持、幫助他的人就會很少。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自己的親屬也會背叛他;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的人都會歸順他。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自己的親屬都背叛的寡助之君,所以,能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zhàn)則已,一戰(zhàn)就一定能勝利。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chuzhong/1316090.html
相關閱讀:享受文言之美閱讀答案
中考課外文言文閱讀《自見之謂明》附答案及譯文
比較閱讀“唐臨為萬泉丞”“秦王堅自河東還”附答案
《諸葛亮受遺詔》閱讀答案
比較閱讀:《與朱元思書》王維《山中與裴迪秀才書》節(jié)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