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學原理》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初中地理 來源: 高中學習網


(1)初始宇宙

康德曾論證過,如果純粹出于理性的思考,假設宇宙是有限的和無限的都會導致矛盾。然而,究其根源,宇宙必定是從無到有,從靜到動的質的轉變。猶如任何一條江河究其源頭,必定是由一條溪流,直至一滴水開始一樣,宇宙必定存在著一段空無一物的歷史,在一個虛空的歷史中,其必定是一個無限的空間。這個時期的宇宙圖像可作為初始宇宙的空間考慮。宇宙變化如果遵循熱力學第二定律,熵隨時間而增大。那么,在一個空無一物的虛空世界中,亦可視為有序程度最高,此時的宇宙空間處在平滑有序的階段。雖然在真空條件下存在虛粒子。然而,在場還未能轉化成粒子的那一刻前,無論其存在多么久遠,沒有熵變化的空間,在時間上是失效的。

普利高津的耗散理論告訴我們,早期物質的產生只能夠是從場把能量轉化為狹義意義上的物質(即粒子),那一刻開始,對于整個虛無的無限空間而言,是質的轉變,它是從無到有,從靜到動的轉變。隨著熵的增大,此時的空間具有時間的方向箭頭,時間同時具有了形態(tài)和方向,在理論上,如果霍金先生描述的時間箭頭是正確的話,可以認為此時的時間具有了熱力學時間箭頭,心理學時間箭頭失效,而宇宙學時間箭頭則不存在。

在一個無限空間中,由于粒子的不斷產生,空間中的物質隨著場轉化成粒子數量的增多,在無限空間中必定會形成無數個中心點,每個中心點所形成的引力作用,一定會對其周圍的粒子產生吸引力。所以,中心點物質的集聚是熵不斷增大的主要原因。

為了區(qū)分我們所定為的宇宙概念,在本文中,我把在一個無限的虛無空間中,由第一個粒子產生的那一刻開始的宇宙稱之為初始宇宙。把下一節(jié)描述的泡的世界中空間確定為宇宙概念,以示區(qū)別。無限的初始宇宙具有以下幾個特征:

1、初始宇宙具無限空間,在空無一物的無限空間中,時間是時效的。

2、初始宇宙必定是從有序程度最高的階段開始的。

3、初始宇宙滿足宇宙演化的時空條件。

關于初始宇宙,本人所描繪的定義表示如下幾個方面。首先,初始宇宙在空間是無限的,真正的宇宙必須注入時間概念,而時間注入的時機則又可假定空間中由于場的能量產生狹義意義上的物質開始即無限的空間中產生第一個粒子開始,這個時候的宇宙具備了無限的空間和無限時間,具有了高度有序初始條件,無序程度會隨時間而增大,并且與時間箭頭方向一致。為什么要這樣定義呢?首先:原始宇宙的空間必定先存在虛空的前提;任何形式的物質均來自于最基本的粒子,如果在一個密閉的空間或是充滿物質的有限空間作為原始宇宙同樣是不可想象的,霍金先生的理論隱含了大爆炸前是一個有限的空間,奇點是唯一的。因為,其大爆炸開始的瞬間,奇點外圍也必定存在著空間,這個空間一定亦是空無一物的,因為所有的物質已經成為產生唯一奇點的“材料”。當霍金先生把大爆炸之前的事件理解為“不可能產生任何效果的,并不作為宇宙模型的一部分”,亦即把這個過程排除在外,正因為這樣的論述,讓人們無法知曉大爆炸前的圖像,在我的理論中,原始宇宙就是一個無限的空間,當空間中產生第一個粒子的那一瞬間,引入時間概念,時間具有與空間相一致的形態(tài)和熱力學時間箭頭,宇宙真正產生了,而在這之前不能稱之為宇宙,只有時間和空間同時具備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宇宙。同樣的,無限的空間如何形成,是一個比較容易解釋的,但是在這之前的宇宙圖像卻可以理解為不可能產生真正效果的。因為,這時的原始宇宙具備了宇宙創(chuàng)生的條件,也附合宇宙從高度有序到無序的過程。

(2)時間本質

關于時間,牛頓在其《數學原理》中提出的第一個模型,在這個模型中將時間看成是一根單獨的線,并且它是一個獨立的線,它的過去與未來均不會與空間產生任何聯(lián)系,也不會被空間中的任何東西影響,即時間從無限的過去流向無限的將來,時間獨立于宇宙。

愛因斯坦在他的廣義相對論中提出,空間和時間不再是絕對的,不再是事件的固定背景,相反的它們是動態(tài)的,宇宙中的物質和能量確定其形狀,并且將空間和時間結合起來,構成一個四維空間,并且愛因斯坦本人也存在這樣一種偏見,即時間應該是向兩方向無限延伸。

然而霍金先生給出了一個獨特的證明方法,霍金先生舉了一個光錐的例子,由于物質與能量的影響,光錐產生的扭曲,即過去時間的光錐由于扭曲結合到一點,即為大爆炸的奇點,并且引入了虛時間概念。

然而,事實情況是,時間無處不在,時間和空間結合在一起,時間似乎不止是一維,沒有空間即不存在時間。同樣的,在不同維度的空間中,時間維度還能表達出不同的性狀。在宇宙中,時間具有物質屬性。同樣可以理解為,物質屬性的時間必定具有能量,它和空間中的其他物質相互作用,產生多維度時空成為了可能。

時間存在空間中,似乎象粒子一樣充斥在宇宙空間中,猶如導線中的電子,因為電流而變的有方向性,當熵的變化產生時間方向開始,即時間具備形態(tài)和方向兩個屬性,根據方向性有以下幾種情況:

1、時間方向首先由熱力學時間箭頭決定,亦即熵隨時間而增大,在一個平滑有序的空間中,時間具從過去到未來的屬性。熱力學是時間方向主因。

2、根據人擇原理,心理性時間箭頭,是因為存在諸如我們這樣有智慧生命的一種自我感覺的意識存在。

3、在一個初始宇宙狀態(tài)下,宇宙不存在著膨脹與縮小的可能性,故宇宙學時間箭頭也不存在。當時間不再平滑,所表現(xiàn)出不再是四維時空的時候,時間具何種形態(tài),具何種方向呢?由粒子組成的物質質量確定其形態(tài),熵確定其方向。時間是物質的,時空維度才能表現(xiàn)出如此復雜。

時間方向由時空維度決定,維度的不同,可以表現(xiàn)在不同時空區(qū)域中時間特性,比如:不占空間的時間也即失效的時間;同時在不同維度的空間中,時間表現(xiàn)的屬性是不盡相同的。

時間會隨著宇宙中的物質和能量引起形狀和方向變化;宇宙只存在兩種結構,有序和無序,時間在平滑有序狀態(tài)下,它所表現(xiàn)出來的是,我們所能感覺到的,具方向性和形狀的,如心理學箭頭和熱力學箭頭。當時間由于宇宙中強大的物質引力和能量作用,也即處于無序狀態(tài),時間和空間會發(fā)生扭曲,時間和方向和形態(tài)會發(fā)生變化,時間會形成維度,甚至是幾個維度,時間如水,其形狀由容器決定。同時,時間也猶如導線中的電子,電子的運動方向由電流決定,時間無處不在,象充斥在空間中的粒子,隨時都有它存在的足跡。這樣的時間就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因為這個時候時間的方向會因為區(qū)域不同而表現(xiàn)不同。因此,時間不是以點的方式作為開端。它只和空間中物質有序和無序程度相關,時間不再是傳統(tǒng)概念中的點和線的形態(tài),它充滿宇宙空間中與空間合二為一,隨時隨地與空間物質和能量結合成任何一種時空圖像。

這種時間概念,會引申出一個非常理想的宇宙圖像,當原始宇宙具備空間時,一旦引入時間概念,時間的方向隨空間物質和能量變化而變化,從那一刻起,時間的演化與原始宇宙的物質和能量變化有關,其他所有事件不作為該理論的考慮范圍。

時間和空間同時存在,在一個沒有物質存在的空間中,時間具備形態(tài),但不具備方向性,在宇宙的初始狀態(tài)下,所有時間箭頭是失效的。亦即當時間和虛無空間結合在一起時,沒有起始和終點。

由于空間中產生了物質,時間就會在所對應的物質區(qū)域和能量范圍內表現(xiàn)出形態(tài)及其方向性,而這些表現(xiàn)是局部的,不影響整個宇宙中時間的多種表現(xiàn)形式,是聯(lián)貫的統(tǒng)一體,時間在各區(qū)間之間不存在必然的聯(lián)系,時間一旦注入空間的時候,就可以理解為它就具備了在任何區(qū)域范圍內獨立存在,時間在各自不同的區(qū)域中,可以隨心所欲地表達其各自的方向與形狀。

靜態(tài)空間引入時間是失效的。另外,熵是隨時間而增大的,一個熵在最小時引入的時間,即可理解為時間的起點。然而,由于時間,一旦進入空間,它即充滿所有空間。因此,時間起點和終點是有空間的性質決定的。

在一個無限的宇宙空間中,宇宙不存在膨脹和收縮。因此,時間只存在兩種時間箭頭,即第一類,熱力學時間箭頭——沿著這一時間方向,無序程度或熵總是增加的;第二類,心理學時間箭頭,這個方向使我們感覺到時間在不斷流逝。在宇宙初期,由于“人擇原理”心理學的時間箭頭,這時也失效,在初始宇宙中只存在熱力學時間箭頭。

把初始宇宙中第一次由場轉變成物質并引入時間概念的那一刻作為宇宙的起源,是具科學道理的。因為無論在這之前發(fā)生過何種事件;但這個時刻卻始終是宇宙起源的開端;無論怎樣論證,結論肯定如此。即使在原始宇宙存在之前已經有過事件發(fā)生,而此時的狀態(tài)必定是多次或一次周期行為的開端。

時間與空間結合產生形狀,熵的變化具備方向性,時間在宇宙的不同區(qū)域可表現(xiàn)出不同的形態(tài),時間可以平滑而有序,時間可以與空間物質和能量緊緊地扭曲在一起,時間可以形成多維狀態(tài);時間是物質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有極強的可塑性。因此,時間和空間及能量之間是一個相互作用相互變化的關系。

3、星系的產生

宇宙的空間,只存在兩種可能,一種為有限空間,一種為無限空間,無論取哪種空間,按照人類目前所觀測的結果及推斷都無法作出肯定的判斷結果。因為,無論即哪種結果都會產生康德論證的“二律背反”。這就是現(xiàn)有理論的缺陷。然而,奇點大爆炸理論隱含了該理論的前提是宇宙必是有限的,并且在此后的論證中得出宇宙是有限和無邊界的。因此,關于宇宙的起源問題論證,在本文中描述的初始宇宙則是無限的,無限的宇宙滿足了構建現(xiàn)今宇宙的圖像,從結果來看本文所描述及推導的結果更經得起推敲,甚至有可能成為宇宙起源重要學說。更能便于描述整個宇宙的起源、歸宿、現(xiàn)象等相關問題。

在前文描述的初始宇宙中給出了這樣一幅圖像,在一個無限的空間中,一開始不存在任何物質的,只有當場的能量產生了狹義意義上的物質的那一刻起,因為空間內物質的產生,宇宙從靜態(tài)成為了動態(tài),時間概念將被引入,該時間在前文也描述過時間不是以點開始,而是以物質形態(tài)在瞬間充斥著無限的空間,當無限的空間注入了無限的時間,亦即成為了完整意義上的宇宙概念,而這時的宇宙即為初始宇宙。此時的初始宇宙具備以下條件:首先,一個虛空的空間為未來物質的產生預留了無限的可能。其次,此時的宇宙正處于有序向無序狀態(tài)剛轉折的一瞬間,與熱力學時間箭頭方向一致。初始宇宙處無限狀態(tài),其大尺度不存在膨脹與收縮的問題,在宇宙大尺度上,時間不存在所謂的起點和終點,只存在熱力學時間箭頭,然而,時間在局部區(qū)域由于會同時存在熱力學時間箭頭,宇宙學時間箭頭,甚至會出現(xiàn)心理學時間箭頭,如在地球因為人類的存在。而讓我們感覺到時間在不斷流逝。

宇宙的起源從初始宇宙誕生的那一瞬間開始,其基本圖像只有兩種:即有序結構和無序結構,所有組成基礎為時間、空間以及由場產生的物質,早期宇宙的主要以物質的量變?yōu)橹,量子理論就可以很好地解釋此時的宇宙圖像,在物質不斷由場的能量轉化過程中,這個過程的能量守恒。

宇宙空間中溫度不高,粒子會相互吸引開始聚集起來,根據量子理論測不準原理,粒子的密度和速度必然都存在少量的漲落,由于宇宙為無限的空間,因此宇宙中任何一個點均有可能視為中心點,亦即在這個空間中,任何點均可能產生因物質內落、集聚而形成的物質團塊;這種類型的中心區(qū)域將廣泛地分布在宇宙空間中,由于這類團塊的結構,形狀,大小形成的時間等有區(qū)別。因此,在形成過程中,每個點的無序狀態(tài)會隨時間而增大,亦即熵的增大,耗散結構理論告訴我們,熵會因為物質密度增大而發(fā)生爆炸,爆炸點是形成原始星云的物質基礎,星云的形成亦即成為了隨機,同時由于在宇宙空間存在無限個這樣的中心點,所以熵的爆炸成為了無限多個星系產生的原因,由于熵的爆炸過程中在結構形狀、大小、時間上有差異,體現(xiàn)在星云狀態(tài)上也能表現(xiàn)出星云的形態(tài)、規(guī)模、星云的年齡等差異化,熵的爆炸與奇點爆炸有本質區(qū)域,因為根據普利高津“耗散結構理論”熵的爆炸主要是產生無序和無序結構,原始星云由熵的爆炸形成后,并就此不斷演化,星云內部仍然會成為區(qū)域中心,爆炸會繼續(xù)在每個原始星云中不斷重復發(fā)生,而根據漲落原理,星云中心物質爆炸產生的物質會逐步產生有序物質結構從星云中分離出來,經推導離星云中心區(qū)域越遠的星系物質其形成時期更早,離中心區(qū)域較近的星系物質形成時間稍晚。而從星云物質中分離出來的星系物質,可視作為有序結構,而一直處于星云狀態(tài)的物質結構應視為無序結構,星系的有序結構表現(xiàn)為穩(wěn)定的有規(guī)律的運動。由于物質在形成熵的大爆炸前,物質密度很高,時間會因為引力作用,時間與空間扭曲在一起,形成強大的時空曲率,在爆炸瞬間,熵會形成膨脹,會形成宇宙單泡物質,同時,由于宇宙空間中分布無數個中心區(qū)域,熵爆炸形成獨立的星云系統(tǒng),而并不會被其它更大質量的物質所捕獲。但如果是在有限空間中,就存在兩種可能,一種是所有物質都內落集聚成一個點,成為唯一的中心點,如霍金先生描述的奇點大爆炸。另一種情形是,所有物質也可能形成多個爆炸點,但爆炸后仍會被其中心區(qū)域更大的物質所捕獲,如果是這樣,宇宙運動方式就是以星系圍繞宇宙中心旋轉而不是膨脹方式了。

宇宙中的物質的演化,是在原始宇宙中緩慢進行的過程,與文中所假定的宇宙空間,無論在此之前發(fā)生過何種事件,最后必將還原于這個狀態(tài):因為只有此時的宇宙圖像才能滿足宇宙演化的條件和目前我們所能觀測的世界與之是如此的吻合。

4、泡的世界

熵的爆炸溫度極高,在如此高溫下,強核力、弱核力和電磁力全部會統(tǒng)一成單一的力,宇宙的溫度會隨膨脹而降低,同時粒子的能量隨之減小。

隨著熵爆炸形成的區(qū)域不斷膨脹,溫度進一步下降,在碰撞過程中,電子和電子對的產生率,會變得低于它們因湮滅而消失的速率,于是大部分電子和反電子會彼此湮滅,產生出更多的光子,只剩下為數不多的電子。

隨著溫度進一步下降,質子和中子所具有的能量已不足以擺脫強核力的吸引作用,它們開始可以結合在一起,生成氘原子核,其中包含了一個質子和一個中子。然而,氘核又會和別的中子和質子結合,生成含有兩個質子和兩價目中子的氦核,此外,還會生成少量的兩種較重的元素,即鋰和鈹。

最終當溫度繼續(xù)下降至幾千度時,電子和原子核不再具有足夠的能量來克服它們之間的電磁力的吸引作用,這時,它們就會開始結合在一起,并生成原子。這種過程的繼續(xù)演化,隨著時間的推移,原始星云物質開始形成了。

早期宇宙由熵爆炸形成星云之后,各個獨立的星云結構的單泡已隨著溫度的逐漸下降,表現(xiàn)出相對溫和的膨脹速度,泡與泡之間的并合成為了可能,由于熵的爆炸會有差異。因此當爆炸開始時,會快速遠離,泡體積因膨脹增大后,各泡內溫度是由差異的,然而,隨著泡的并合,泡與泡之間的溫度在并合后,可以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泡的溫度會趨于一致。因此,早期泡與泡之間的并合非常頻繁,當泡的體積不斷膨脹后,整個宇宙空間中泡的數量卻逐步減少,泡內星云及星系物質卻隨著并合而不斷增加,由于熵的爆炸發(fā)生在無限空間中,由無數個熵引起的。因此,可以想象,泡的并合永遠不能終結,或者說,初始宇宙中的無限空間與泡并合后形成的泡內空間,永遠是存在與被存在之間的關系,我們目前所觀測到的宇宙可以理解為無限個泡中的一個泡內時空區(qū)域,正因為這樣,我們現(xiàn)在所觀測到的宇宙才能在大尺度上如此均勻,早期的溫度會如此相同。

可以對泡分兩個步驟分析:第一步,在熵爆炸時產生的單個泡內區(qū)域的形成過程,經過爆炸形成的物質從粒子、光子、中微子進行核反應,形成重金屬等物質,逐步會形成原始星云,原始星云的中心區(qū)域又會由于引力坍縮而不斷發(fā)生新的爆炸,原始星云物質從中心區(qū)域不斷分離出來,平衡與非平衡狀態(tài)中,通過爆炸產生的一系列反應,產生了不同區(qū)域的有序和無序結構,逐步遠離區(qū)域中心的物質,逐步形成了星系物質,有序結構與區(qū)域中心成反比,亦即與區(qū)域中心距離越遠,有序結構越高,離區(qū)域中心越近有序結構越低,這個過程加速原始星云通過爆炸不斷產生新的物質而使質量和區(qū)間規(guī)模不斷增大,這個時期,單泡內主要發(fā)生泡內溫度壓力下降,泡的體積不斷膨脹,原始星云物質規(guī)模不斷處于擴大之中,并且星系從星云中分離出來,整個泡內物質逐漸向有序和無序兩種結構方向演化,接著由于泡的體積膨脹到一定程度后,張力與泡外壓力處于相對平衡,泡與周邊相應的單泡發(fā)生并合的過程,由于是一個無限空間中產生的由無數個熵爆炸形成的單泡結構,在爆炸前期單泡數量密布,加上快速膨脹,泡的并合速度相當頻繁,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溫度由高溫向低溫傳遞,可以想象泡的并合,首先帶來泡內溫度的不斷變化,而泡或多泡之間的并合,使溫度趨于一致,原始宇宙中存在無數的單泡結構在不斷的并合,星云物質之間不具可塑性和相干性,星系間發(fā)生碰撞的概率極低,即使有也是泡內物質由于質量太大,捕獲了對方或有因距離較近而發(fā)生碰撞的可能,可以假定,早期宇宙中,泡的并合是最主要活動的現(xiàn)象,隨著單泡數量的減小,體積不斷龐大單泡內的星系數量也不斷增加。因此,泡內星系物質仍舊受到來自單泡自身張力以及外泡的整體引力作用,泡內星系物質均表現(xiàn)為泡的邊緣運動,這與我們觀測到的星系在膨脹的結果是相一致的。

因為存在無數的熵爆炸的區(qū)域,就可以理解我們所觀測到的稱之為宇宙的時空,只能算是初始宇宙中的一個區(qū)域,初始宇宙中同樣存在著無數個象我們這樣的區(qū)域,我們所處的區(qū)域同樣受到周圍這種類似區(qū)域的強大引力,而且周圍的物質相對平均的,所受的引力也表現(xiàn)為大致相同。因此,泡內物質(星云、星系)所表現(xiàn)形式為膨脹,所有的星系都沿著向外的路徑遠離,泡與泡物質(如星云、星系)在并合中,兩個泡內物質(星云、星系)具不相干性和不可逆性,因此,主要的變化是泡與泡并合后區(qū)域內的溫度和壓力的變化。

首先是我們所知的區(qū)域內,在時間上,同時具有了熱力學時間箭頭,心理學時間箭頭及宇宙時間箭頭等三個時間箭頭,而我們的空間永遠在并合的過程中,使我們目前所處的空間范圍不斷龐大,時間不可能倒退,宇宙也不會縮小,更不會因此而成為一個奇點,我們的區(qū)域只會越來越龐大,但不可能無限,一個有限的區(qū)域始終不可能成為無限。時間箭頭不會反演,宇宙只能取膨脹相而不可能有收縮相。

5、關于旋轉

根據牛頓名著《自然哲學數學原理》,它不僅提出了描述物體在空間和時間中運動規(guī)律的理論,而且還推導出分析這類運動所需的數學公式,不僅如此,牛頓還提出了萬有引力。

根據他的定律,由于引力的作用使月球沿著橢圓軌道繞地球運動,也就得地球和其他行星遵循橢圓形路徑繞太陽運動。

1949年,邏輯學家哥德爾在廣義相對論中發(fā)現(xiàn)了一個非常奇特的解,描述一個整體旋轉的宇宙——哥德爾宇宙,該模型想表達的觀點是,我們整個宇宙都在旋轉,包括時間也在旋轉。

以上這些旋轉現(xiàn)象在宏觀大尺度上的一致性,似乎有了規(guī)律可循,也證明了旋轉的永恒,1929年,哈勃通過望遠鏡觀測,及對光譜的變化分析后,得出星系都在遠離我們而去,并且遠離的速度越快,證明了宇宙在膨脹而非在旋轉,同時,兩位美國物理學家彭齊亞斯、威爾遜設計一臺高靈敏微波探測器,結果是輻射表現(xiàn)為各向同性,那么宇宙一定具高度均勻及各向同性,至少在大尺度上應該如此,從而佐證了宇宙中的星系物質的均勻分布,使得宇宙缺失了所有星系圍繞其旋轉的中心區(qū)域,從旋轉的特征來看,中心區(qū)域的質量所占比例較大,如太陽占整個太陽系物質質量的99.96%。銀河系外圍的旋臂星系物質也圍繞著其中心旋轉,是否表明以下幾個推導的正確性。

1、星系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完整的、不受其他外圍物質影響的整體,是質量指數級最高的整體。

2、星系自身的旋轉是宇宙中規(guī)模等級最高的例子。

3、星系外圍的物質的旋轉遵循著規(guī)律性、周期性。

4、宇宙中的膨脹,表明宇宙中不存在區(qū)域中心。

按照旋轉的規(guī)律性,哥德爾宇宙是非常完美的,因為旋轉的運動方式是一個有規(guī)律可循的,而且在運動過程中也符合力學原理,那為什么到了星系為單元的宇宙大尺度上,宇宙怎會表現(xiàn)出膨脹的特性呢?

在一個無限的空間中,就不存在任何使之內落集聚的中心點,因為,無限大的空間中物質間的距離為無限遠,所以物質的集聚必為產生無限久遠的時間,也可以理解為,宇宙中每一個點都被視為中心,在無限的空間中,就不可能存在唯一的中心點。因此,可以推導出,宇宙因為存在無限的空間,才能演化成我們今天所能觀測到的各向同性的均勻宇宙。如果是在一個有限的空間中,宇宙中的物質必定會內落集聚成一個中心點,在一個唯一奇點爆炸形成的空間中,奇點外圍的物質由于完全被奇點吸引,這個時候應假定為虛空的。一個密度和時空曲率為無窮大的奇點,在爆炸前它停頓在何處?當等待無限久遠后,奇點爆炸的瞬間,原有的宇宙空間還能作為初始宇宙的空間嗎?當在唯一的奇點爆炸后,空間中會充滿因爆炸形成的污染,成球狀向四周空間放射,這時候一定會在爆炸過程中產生的張力與有限空間外圍物質對其形成的壓力,會阻止膨脹的速度,暴脹的可能就不存在。如果爆炸中有多個奇點,并且有時間先后,那么提前爆炸的奇點產生的物質,仍然會被中心區(qū)域物質所捕獲,如在地球上燃放焰花一般,從以上判斷,宇宙的空間只有在無限大時才能觀測到現(xiàn)今的結果。亦證明了,旋轉只是宇宙部分天體的運動規(guī)律。

6、物質如何內落集聚

牛頓推斷說,如果恒星的個數為無窮大,且又大致均勻分布在無限大的空間內,對恒星來說就不存在任何使之內落,集聚的中心點或者說,在一個無限的宇宙中,每一個點都可以被視為中心,因為,在每一點處朝各個方向看去都會有無窮多顆恒星,認識這一問題的正確途徑是,應該考慮的是一種有限的空間,其中的恒星都會彼此內落并集聚,現(xiàn)在我們要問,如果在上述有限區(qū)域的外圍加上一些恒星,且它們大體上為均勻分布,那么情況會有哪些變化?根據牛頓定律,后來補充的恒星與原來的那些恒星毫無區(qū)別,因而它們會接連不斷地內落,這樣的恒星可以想增加多少就增加多少而不受限制,始終保持不斷地自行,坍縮,現(xiàn)在我們知道了,不可能構筑一個靜態(tài)無限的宇宙模型,在其中引力永遠是一種吸引力。

在一個有限的空間中,恒星將會因此內落而存在一個中心點,一個無限的空間和有限空間存在本質的區(qū)別是當處在無限空間時,每個點都將視作中心點,而不能從有限推及無限,有限的空間如何轉變成無限的空間呢?只有無限個有限空間才能形成一個無限空間,一個動態(tài)的宇宙中,不可能因為吸引僅存唯一的一個中心點。在無限空間中,星系內落成為不可能的理由有:

①在一個無限空間中的中心點之間的距離會成為無限遠,無限遠的距離意味著,無限宇宙空間中的物質內落集聚也必須要等待無限久遠的時間。

②物質之間既存在引力的作用,同時也存在斥力作用,當無限的空間中存在無限個中心點的時候,中心點之間存在距離的遠近,對于任何一個中心點來說,當與其中一個點彼此吸引的時候,該中心點也必定會與其它中心點之間存在斥力作用。因此,即使有限空間中的中心點可以推廣到無限空間也必然會存在唯一個中心點,但要完成這樣的過程,宇宙的等待必然是無限的。

③根據耗散結構理論,如果整個宇宙是可積的,那么它最終就可分成許多得立的單位(如星系),而這些單位彼此之間的相互作用就可以忽略掉,從而就不會有所謂的相干性和不可逆性,也即星系間的內落似乎是不可能的。

我們習慣稱之為宇宙的是一個有限時空區(qū)域;另一個則類似于我們稱之為宇宙的無限時空區(qū)域,亦即在本文中所闡述的初始宇宙概念,初始宇宙是我們所能理解的一切本源。宇宙一開始必為一個虛無的空間,虛無的空間的初始也必為無限的。因為虛無的空間才能稱之為“無”,也就能產生無限的虛空。

7、維度與生物之間有關系嗎?

在初始宇宙的描述中,我在無限空間中第一次引入了時間概念,引入的理由是空間中由場轉變成狹義意義上的物質,第一個粒子開始,這時候的時間和空間組成了完整意義的宇宙。

然而,在一個無限空間中,即使沒有產生物質,時間和空間卻同時存在,只是這時的時間和空間在本質上沒有任何區(qū)別,在一個無限的、靜止的空間中可視為時間也充滿了整個空間,這時候的時間與空間具相同形態(tài),不具任何方向性,時間的熱力學、心理學、宇宙學時間箭頭均不存在。

根據霍金先生關于三維空間和一維時間描述的情況來看,我們目前所處的環(huán)境和我們人類自身處于相同的維度之中,空間和時間共同組成的四維空間剛好是人類能夠很好地生活在這個時空中,因為維度太少或太多都同樣不適合我們這樣的生物存在。

那么,引起時空扭曲或平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引力當然是其中很重要的因素之一,引起可以讓時間和空間扭曲形成一個密度和時空曲率為無窮大的奇點,然而問題是如果引力處于各種不同階段時,時空扭曲形成的維度應該如何?平滑的維度和卷曲的維度又各自會形成哪些形態(tài)?可以想象,維度在時空中的表現(xiàn)形式應該是多樣性的,是否可以表明,在其它未知區(qū)域內是否對應存在著與維度相一致的生命體呢?

在重力的強大引力下,時間會扭曲,空間也同時被扭曲,維度的卷曲程度可以使得時空在不同區(qū)域內表現(xiàn)出不同的形狀和特性,維度的數量、卷曲后能保留幾個平滑有序的維度均受引力影響。因此,可以推斷,維度的個數和生命特征有關,還與生命的智慧有關,不同維度的時空中,生物的本質不相一致,當然目前還無法證實,除三維生物之外的物種是否能生存?還有除三維空間與一維時間組成的時空以外時空中,時間的運動又該遵循何種方式呢?

時間以物質形式出現(xiàn),它不作為一維形態(tài)而是與空間共同形成多維度的排序,則時空所表現(xiàn)出的結構就趨于更為復雜。也即,時空的維度數目中,時間的維度數目也不僅僅以一維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

8、關于星系物質有序和無序的界定

傳統(tǒng)地講,有序是與平衡相聯(lián)系的,但是在我們現(xiàn)在所看見的有序是與非平衡相聯(lián)系的,在遠離平衡態(tài)下分子可在宏觀尺度上互通信息,它與平衡態(tài)形成鮮明對比,在平衡態(tài)附近,每個分子只能和自己附近的鄰居交換信息,而在遠離平衡態(tài)的情況下,每個分子能和周圍極大數量的分子發(fā)生聯(lián)系,這就是耗散結構理論。

初始宇宙中隨著場把能量逐漸轉化成物質的時候,物質的無序程度隨著時間而不斷增大,亦即熵不斷增大,熵的增大會導致其爆炸的形成,熵即所有物質內落集聚成為中心區(qū)域。因此,此時的熵在爆炸中形成了原始星系物質,原始星系物質又在區(qū)域內表現(xiàn)出平衡與非平衡區(qū)域,這兩種不同的區(qū)域,隨著時間的演化,從而向有序與無序兩個方向發(fā)展,有序物質脫離中心區(qū)域向外圍拓展,而無序區(qū)域又進行新一輪熵的爆炸,因此,中心區(qū)域不斷處于爆炸,外圍物質不斷增多,在星系中外圍星系的相對穩(wěn)定和規(guī)律性,可以表示為有序程度較高的結構,而中心區(qū)域則表現(xiàn)為無序程度較高的結構。

9、《宇宙原理》解決了哪些問題

宇宙起初應該是簡單的,完全可以理解的,只是在演化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物質和能量,才使得宇宙變得如此神奇和復雜,本文中力圖從源頭還原宇宙的初始狀態(tài)。首先它解決了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解決時空問題。在歷來的宇宙研究中,時空的有限還是無限是理論物理學家和哲學家頗感頭痛的問題,而只有把它作為經驗之外的理論,甚至悲哀的斷定,人類可能永遠都無法證實,然而在本文中引入了一個初始宇宙概念,卻很好地解決了這道難題。“在一個無限的初始宇宙中,存在著無限個有限無界的宇宙,有限和無限是相對獨立的。”

其次,還解決了一系列大爆炸理論所不能解決之難題:

(1)第一次明確論證了時間具形態(tài)與方向,獨立于意識之外,是物質的、具物質屬性的,同時具能量,從這一點可以引申出關于造成時空中維度數復雜的原因。

(2)宇宙在超低的太空條件下仍處膨脹的原因是“泡”外物質對宇宙的引力作用,可以理解為這種引力就是我們所指的“暗物質”和“暗能量”,膨脹仍將繼續(xù)而無終結。

(3)星系的年齡是初始宇宙中熵形成的時間決定的。因此,星系在爆炸中的規(guī)模、時間、形態(tài)上有差異,就能說明為什么在宇宙的某些區(qū)域會存在一些黑洞和產生星系的爆炸。

(4)在本文中很明確地闡述了無限的初始宇宙空間容納了無限個有限的諸如我們的宇宙。

(5)很好地解決了大爆炸前宇宙的景象。

(6)很好地回答了現(xiàn)今宇宙空間高度均勻和各向同性的原因。

(7)宇宙開端前的圖像,可以作為宇宙的起源,以初始宇宙中產生粒子的那一刻計算,所以宇宙的年齡決不是100-200億年,如果霍金先生關于黑洞蒸發(fā)所推導的結果是正確的,那么,把形成與蒸發(fā)的時間定為一致,初始宇宙年齡應該在1066年左右。

10、人類的未來

人類的命運與地球休戚相關,在這里只簡述地球的溫度變化與《宇宙原理》的關系問題。

(1)我們人類所處的泡的宇宙在并合過程中,會受到來自于其它泡的溫度引起的變化,或高或低均有可能。

(2)太陽圍繞銀河系在旋轉過程中,地球行進的路線中必定會在運動過程中遭遇不同的環(huán)境,環(huán)境中溫度、幅射、磁場等的變化會引起地球的溫度變化。

(3)大氣層結構的變化,會讓地球改變溫度,可以用耗散結構理論來解釋。

地球很脆弱,當地球在目前平均溫度的基礎上繼續(xù)上升5-6℃,世界上95%的物種將滅絕,可以想象,溫度的變化是人類不斷興衰的原因,簡單地說史前文明的存在成為了可能。

地理網有最全面的地理知識,歡迎大家繼續(xù)閱讀學習。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chuzhong/1002622.html

相關閱讀:八年級地理太陽和月球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