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yǎng)處事能力
冷靜對待糾紛
怡情小靜:
孩子之間有糾紛是難免的,而且多半是偶發(fā)事件,很少有蓄意傷害或刻意欺負人的。當知道孩子被欺負后,最好先安慰他,然后試著問清楚原因,看看是否有這些因素:
1、借抱怨引起父母的關注。父母對孩子的抱怨如果不進行分析就信以為真,又因愛子心切,表現(xiàn)得很心疼、焦慮,容易使孩子樂此不疲。因此,父母最好先和老師聯(lián)系一下,如果屬實,就共同商量處理的辦法;如果只是孩子引人關注的方式,那就表現(xiàn)出對此事不感興趣。
2、處事能力不足。如果孩子總是和別人發(fā)生某一類沖突,有時可能是他處事能力不足造成的。例如,孩子誤會別人要搶他的東西,就和對方打起來;等吃虧后 ,他又覺得自己被欺負了。這種情況,父母就必須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再教給他適當的處理辦法。
培養(yǎng)自信勇敢的性格
清漪:
去年,女兒經常被小朋友欺負,說欺負可能嚴重了點,不過是被誰碰撞一下或被搶了玩具,這可能與她膽小、內向的性格有關。今年以來,我開始有意識地帶她參加一些活動,見見世面。她的性格變得活潑和大膽了,也因此很少被同學欺負了。我認為,孩子會不會被欺負,自身的性格很重要。自信勇敢的孩子,即便遭遇沖突事件,他也有能力自行解決。
寬容不是軟弱可欺
睿思媽媽:
孩子在學校里跟小朋友發(fā)生摩擦是常有的事。家長應該學會分清事情的輕重緩急。比如有些不是原則性的小打小鬧,就沒必要大動干戈,完全可以讓孩子自己嘗試解決。
當然,寬容并不等于軟弱可欺。對某些情節(jié)比較嚴重的事件,家長還是應該引起重視。通常簡單的訓斥并不能解決問題,關鍵是讓打人的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我們可以給孩子講些發(fā)人深思的故事等。如陶行知先生所說的《罵人》、《打人》中兩句富有哲理的話:“你罵我,我罵你,罵來罵去,其實是在借別人的嘴罵自己”。“你打我,我打你,打來打去,其實是在借別人的手打自己。”聰明的孩子基本上都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還有一點,希望家長能只對事,不對人。不要把事情鬧大了,尤其是跟對方的家長,F(xiàn)在的家長對自己的子女特別寵愛,生怕自己的孩子吃虧。我們偶爾能看到這樣的事情:兩個小孩子打架了,沒過兩天和好如初,可兩家的家長卻從此不相往來。
跟孩子做“角色扮演”
金陵媽:
那天晚上,女兒極傷心地說:為什么我的工作總是做不好?6歲的女兒在幼兒園上的是蒙特梭利班,每天在幼兒園得做兩個小時的“工作”。
“我老是做錯,都怪某某,每次卡片剛到我手上,還沒來得及看,她就搶走,卻給別人看很久……”女兒越哭越傷心。
同伴之間故意的疏離、嘲諷、挑釁,這樣的軟暴力其實最易傷害孩子,但父母卻無能為力。怎么辦?得教她怎么做!我想起心理游戲中的“角色扮演”。我對女兒說,來,我們做個游戲,現(xiàn)在媽媽是某某,我搶了你的卡片,你該怎么說……
這次角色扮演其實是失敗的,因為我急迫地以成人的理性和勇氣要求一個6歲的孩子,即使她把我的話都背下來,也學不來我語氣的強硬、手勢的堅定。后來女兒到底怎么處理的,我也不知道。反正幾天后我問她,工作做得怎樣,她說全對啦。行了,家長沒必要把孩子一時的小問題看得太重,也許孩子當時只是宣泄了一下負面情緒,相信孩子自己有能力解決它。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zaojiao/638425.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