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丹桂飄香。11月2美吉姆于珠海人民大會堂舉行了由中華育嬰?yún)f(xié)會會長郭建國先生主講的《讓寶寶的成長更有質(zhì)量》主題活動,吸引了近千位家長的熱心參與。下面是講座的主要內(nèi)容:
“寶寶運動不足,是全世界父母面對的一個共同問題。”郭建國教授分析說,今天的孩子伸胳膊伸腿的機會明顯減少,適宜兒童的活動空間和運動器械都越來越少,而豐富的電視節(jié)目、電腦游戲及其它要求孩子“坐下來”的新產(chǎn)品卻越來越多。父母帶孩子出游,更普遍的是選擇駕車外出,孩子走、跑、跳的機會大為減少。
由于戶外活動的不安全因素增多,越來越多的父母更愿意把孩子抱在手里,而不是讓他們在自然的環(huán)境中自由活動。“家長過多的保護和擔心,會使孩子失去寶貴的在運動中學習的機會。”郭建國教授認為,蠟燭包、學步車、安全護欄等“封閉設備”,給家長帶來了便捷,卻限制了嬰幼兒的活動自由,阻礙了那些有助于提升寶寶健康發(fā)展的經(jīng)歷體驗。“寶寶每天被束縛在兒童車里、兒童座椅中、背袋里、嬰兒床內(nèi)或兒童高腳椅中,而不是得到機會去體驗自己身邊的世界,并與之互動。”
背袋里的寶寶,沒有足夠的活動來增強頭部、頸部、肩部以及手臂的肌肉力量;搖搖椅中的寶寶需雙腿蜷曲、小屁股緊貼椅子底部,被強制保持坐姿,無法自由活動;學步車里的寶寶雙腳脫離地板,處于某種固定姿勢,卻并不比那些不用學步車的孩子走路早……“這些兒童用品風靡一時,大量使用它們使孩子錯失了匍匐爬行和四肢爬行帶給他們的大腦刺激,而這些刺激正是提升活動技能、學習技能的關(guān)鍵。”
一歲前的爬行對身體協(xié)調(diào)很重要
“嬰幼兒早期缺乏運動,大腦就不能得到良好發(fā)育。”郭建國教授介紹說,孩子剛出生時,大腦中就有數(shù)十億個神經(jīng)元,但它們相互之間并沒有聯(lián)系,而通過各種運動,可以加強神經(jīng)元之間的連接,促進大腦發(fā)展。當一個嬰兒動起來,他就已經(jīng)接受了數(shù)百次觸碰和位置感的刺激,這些將告訴大腦關(guān)于身體在空間中的位置,以及四肢所處的地方。
早教專家發(fā)現(xiàn),很多學齡兒童的整體發(fā)展狀況沒有達到入學標準,正是因為他們在學前嬰幼兒早期的成長環(huán)境不當,沒有得到足夠的運動來刺激大腦健康發(fā)展。
如果兒童8歲之后還常常顛倒字母、數(shù)字或單詞的方向,那通常是平衡感發(fā)育不成熟。而平衡感正是需要在學前循序漸進、有針對性的運動中逐步發(fā)展完善的。
寶寶一歲前的爬行,對此后身體各部位動作的協(xié)調(diào)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如果這個階段讓寶寶經(jīng)常呆在學步車中,就會錯過匍匐期的學習訓練,容易使寶寶感覺統(tǒng)合失調(diào),日后就很可能出現(xiàn)多動、任性、脾氣暴躁、不易與人溝通、注意力不集中、閱讀跳行等問題。
合適的時候給予合適的刺激
“對于孩子來說,越動越聰明。”郭建國教授說,“父母在合適的時候給予孩子合適的刺激,將有助于他們腦神經(jīng)的健康發(fā)育,為日后社交、情緒控制和學業(yè)發(fā)展奠定基礎。”
對嬰兒階段的孩子,需要肢體練習和運動體驗來刺激大腦中的視覺、平衡覺、本體感等感受器。父母可以借助孩子的先天反射來激發(fā)翻身、匍匐爬行、手膝爬行。
對于已經(jīng)學會獨立行走的幼兒,在玩耍中發(fā)展運動技能是再好不過的方式。鉆椅子、蕩秋千、在床上蹦跳、從沙發(fā)上滑下、到草地上打滾等運動,都可以提高孩子手眼協(xié)調(diào)能力,促進肌張力、身體靈活性及平衡能力的發(fā)展。而對于學齡前兒童來說,積極參加有益的活動,使前一階段所學技能得以鞏固并改進,將有助于促進思維,打下良好的入學基礎,這遠比把孩子送進學科輔導班要有效得多。三輪滑板車、單腳跳、攀爬、投擲、抓接球等運動,對促進平衡感、肌肉張力和協(xié)調(diào)性的發(fā)展非常有效,有助于孩子更好地適應課堂學習。讓孩子站在晃動的木板上保持平衡,然后讓他往右側(cè)轉(zhuǎn)頭,并用左手指向右側(cè)的某一目標,這種跨越身體中線的練習,對孩子入學后更好適應自左到右的書寫活動非常有效。
妞妞快兩歲了,她可是個出名的淘氣寶,從早到晚上竄下跳,一刻也停不下來。她只對玩興趣十足,凡是需要靜下來做的事情如看書、聽故事、畫畫啊,妞妞一概沒興趣。她怎么這么好玩好動呢?只玩耍、不學習,我的寶寶能聰明嗎?
我們總希望孩子能夠安靜下來,做一些在我們看來是“學習”的事情,這其實是我們誤解了“學習”是怎么回事。我們誤以為看書、畫畫、寫字、聽故事才是學習,我們誤以為玩兒不是學習。
事實上,孩子自從出世以來,他的每一動,都是學習的過程。兒童生命初始的幾年,學習的發(fā)生,都不是僅僅通過眼睛(閱讀),或者耳朵(聽故事),不是的,兒童的學習肯定不會通過這些單一枯燥的途徑,而是通過他全身的感覺器官,去吸收四周的一切。
我總記得我們家阿姨說過的一段話:“孩子嗎,就是要活蹦亂跳、東摸摸西碰碰,一刻也閑不下來。要是他安安靜靜地不動彈了,那一定是生病了;要是他總是老老實實地不動換,那就是傻子了。”
雖然是大白話,卻道出兒童發(fā)展的真理:兒童的思維和行動是一體的,越是活潑好動的孩子,越聰明;而越聰明的孩子也越發(fā)好玩好動。
在這個過程中,玩耍幫助寶寶成長、成熟。寶寶通過各種形式的玩耍,慢慢控制自己的身體,認知周圍的世界。玩耍對于寶寶來說是一門學問,不同的玩法,帶給寶寶不同的收獲。當寶寶能夠獨自站立的時候,他喜歡扶著支撐物站起來、蹲下去,再站起來、再蹲下去,反反復復好多遍。這是玩耍,也是寶寶學習更好站立的過程。父母不要忽視寶寶的小小舉動,要仔細觀察寶寶的需求,幫助和鼓勵他更好地練習。
所以我們常說,兒童的學習,是在行動當中發(fā)生的。即便成年人的學習,離開行動和體驗,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理解,而不過是會背誦一些乏味的文字而已。對于一個幼兒來說,身體動的越多,大腦也動的越多,只有在行動當中,他的大腦才處于積極轉(zhuǎn)動的狀態(tài)。
想想看,剛出生的寶寶,連自己的四肢都不能控制,他根本不知道手的感覺是什么,他還需要幾個月的時間才能坐起來,需要一年左右的時間才會站立和行走,他所接觸到的一切都是陌生的、新鮮的、充滿未知的。因此他也需要反復的接觸和練習,才能稍稍掌握他自己的身體。而他聽到的和看到的,更是需要長時間的消化,才能升華到一定的理解。
兒童接觸到的一切,無論通過哪種方式,都會在他的大腦中留下印刻,為他將來進行抽象的思維和學習,打下最初的地基。
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不會把孩子的玩耍與學習對立起來,而是將它們合為一體。我們可以這樣理解:越愛玩兒的孩子,越聰明;越會玩兒的孩子,越聰明;能把一切都玩兒出新鮮花樣的孩子,最聰明。
在學步階段,不必擔心寶寶過于好動,他其實是在通過玩耍和行動進行學習和探索。父母可以和寶寶一起游戲,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放手讓他盡情玩耍。比如托著他的胸和腹像小飛機一樣飛,或在扶他走步的時候,悄悄松開手,讓他自己去掌握平衡。運動在給寶寶帶來興奮的同時,也促進了寶寶協(xié)調(diào)、平衡等各種能力的發(fā)展,從而促進大腦的發(fā)育。
更何況,兒童的大腦是慢慢發(fā)展成熟的,他的記憶力和理解力也是逐漸成熟、成形的。對于純粹文字、語言和圖像的理解,需要他達到一定的年齡,并且積攢了豐富的實際經(jīng)驗,才能落實下來。
在安全的前提下,給孩子充分的自由,探索四周的一切事物。
給孩子提供豐富的工作材料,尤其是生活中真實存在的事物,比如水、沙、泥、米、面、豆,乃至鍋碗瓢盆,都是可以“玩”的。
孩子全神貫注工作(玩兒)的時候,不要打攪他,也不要離開他,而是坐在旁邊陪伴他,分享他工作、發(fā)現(xiàn)、創(chuàng)新的快樂。
多帶孩子出去玩兒吧,多讓孩子接觸不同的玩耍材料,充分滿足他們的好奇心,而不要把他們的生活體驗局限在書本、圖畫、故事這樣單調(diào)平面的東西當中。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zaojiao/610913.html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