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近段時間(紀念汶川地震一周年)孩子總問這些問題:人死了去哪里?什么是天堂?什么是地獄?我擔心把天堂說得那么好,孩子說現在我要去,我怎么辦?
答:對于幼兒來講,他們并不理解死亡,他們也不知道永遠都沒有了是怎么回事。在回答時可以引用生活中的小花、小草、小動物等為例,講解死亡,不必講得過深;卮鹛焯煤偷鬲z時,家長可以問小朋友:“哪里是你喜歡的地方呀?”“哪里是你不喜歡的地方?”“你喜歡做什么不喜歡做什么呀?”“什么事情會讓你高興呀?”“什么事情會讓你傷心?”家長和孩子一起對這些場景、事物,簡單地進行分類。家長的回答不僅滿足孩子現階段的好奇,還應幫孩子保持繼續(xù)追問的興趣,和孩子一起去感受成長的快樂。
2。孩子四歲多了,和媽媽特別親,看電視或玩的時候,總要坐在媽媽的懷中,還要摸著媽媽的臉和乳房等,還說要給媽媽做老公。
答:媽媽從懷上孩子,到生下孩子,再到孩子長大成人,完全獨立,這是一個分離的過程。對于幼兒來說,分離是痛苦的,他們不愿與人分享,媽媽只屬于我,甚至排斥爸爸,或者爸爸只屬于我,排斥媽媽。但是這種分離又是必須的,在孩子的成長中,我們不僅陪伴孩子,還要有意識地與孩子分離。例如:家長鼓勵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告訴孩子不用媽媽爸爸幫助,你也能做得很好。家長還可以通過種花、草,養(yǎng)小動物等,讓孩子學習關心他人。男孩多和爸爸在一起,過程中接納、認可爸爸。女孩多和媽媽在一起,學習媽媽的溫柔、善良、勤勞和智慧。
3。我的孩子快上學了,如果被表揚,回家就興致勃勃地向家長講述全過程,如果被批評,回家后什么都不講,問她就發(fā)火,還嫌我們?嗦,我該怎么辦?
答:人都有追求快樂的本能。我們每個人都喜歡被表揚,這是愉快的情緒體驗,我們都不喜歡被批評,那是傷心的情緒體驗。孩子說出被批評的事,可能會受到父母又一次的批評,家長應理解孩子的情緒體驗(這是一種自我保護)。面對孩子的一些行為問題,家長要給予及時的糾正。家長應這樣循序漸進地幫助孩子進步:①不指責。先不做評判,讓孩子把事情講出來,釋放不良情緒;②家長和孩子一起商量,如果能重新開始,怎么做會比較好一點,聽聽孩子的想法,說說家長的意見。③家長答應孩子的合理要求。如:我按你們的要求去做,帶我去郊外捉小蟲……④家長要對孩子講誠信。
4。因為自己的原因,我的孩子三歲前是由姑媽帶;氐轿疑磉吅,孩子不聽我的話,讓她做什么她都不做,特別不肯寫字,我怎么改變她?
答:由于孩子0~3歲這段時間和媽媽親密關系的缺失,目前親子關系的建立遠比寫字更重要。媽媽要意識到:你必須先把這段關系建立起來。愛孩子不能溺愛,否則孩子會拒絕長大(主要是心理方面)。讓孩子慢慢地感到媽媽很愛自己。家長呵護孩子,滿足孩子的合理需要,關注情緒反應,讓孩子對媽媽產生信賴。當親子關系修復好后,再對孩子提出學習的要求,家長對自己有信心,讓自己做得更好,孩子才會隨之發(fā)生變化。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zaojiao/513569.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