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言言左手拿著一杯水,右手拿著一支棒棒糖,喝一口水,吃一口糖,很開心。過了一會兒,言言大聲喊嫂子。
“媽媽,你快來看!”
“怎么了?這么大聲?”嫂子應聲走過去問。
“媽媽,你看我的糖長大了呢!”言言把糖放在水里,糖看起來大了很多。
嫂子一看就生氣了,說:“言言,快把你的糖拿出來,一會兒化沒了呢!”
“不!”言言一臉認真地說,“我要等它長得大大的呢!”
事情的結(jié)果是,言言在嫂子的催促下拿出了糖,一臉不高興。嫂子也余怒未消,對言言說:“不想吃以后不給你買了,省得你這么糟蹋!”
當時我就在旁邊,觸動很多。我想到那些怕冬天里玩雪濕鞋子而不讓孩子出門的父母,因為怕孩子感冒而大聲斥責孩子雨天里興奮的蹦跳的情景,因為害怕孩子劃破衣服或者皮膚而禁止孩子隨意攀爬、鉆窟窿的老師;我想到那些因為孩子吃飯掉飯粒就每天堅決喂孩子的爺爺奶奶,想到因為孩子捉迷藏把家里弄得亂七八糟而暴跳如雷的媽媽,想到因為孩子拆開玩具再也裝不上就教訓孩子的爸爸,想到那些怕孩子打了盤子或者燙了手就什么也不讓孩子干的外婆外公……
我覺得分清“大”“小”很重要。糖化沒了又有什么關系?培養(yǎng)孩子的觀察力以及支持孩子觀察探究的興趣才是“大”。
觀察力是智力的基本因素之一。它與注意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力共同構(gòu)成智力的五個基本因素。如果說思維力是智力活動的加工廠,注意力是智力活動的門崗,記憶力是思維活動的倉庫,想象力是智力活動的翅膀,那么觀察力就是智力活動的偵察員。
事實上,只要我們能注意到“大”“小”之別,完全可以鼓勵孩子觀察糖能否繼續(xù)長大;還可以讓孩子觀察糖是如何變小的,最后又是如何化沒的;更可以把別的東西放到水中引導孩子觀察,讓孩子明白“不但糖能‘長大’,別的東西同樣能‘長大’”,使孩子對光的折射現(xiàn)象和物質(zhì)在水中的溶解現(xiàn)象有一個感性的認識。難道這不正是傳說中的“學習”嗎?
糖是“小”,相對而言燙了“手”或者“感冒一次”就“大”了不少,父母有強大的保護孩子的本能,很容易施以“禁止”或者“保護”?墒,這個“大”如果和孩子從此學會保護自己、照顧自己來比,那這個“大”就依然是“小”;蛟S有人說,那么“電”呢,如果孩子喜歡去摸電,我們不該禁止和保護么?當然應該保護,但是如何做很有講究,如果孩子想去摸插座或者電門,當然應該制止。但不是制止就完了,可以問孩子:你想知道電是什么對嗎?如果孩子回答說“是”。那么我們就不妨麻煩一下,找一個工具,讓孩子用手接觸不同伏特的電,當電達到讓孩子明顯不適的情況時,告訴他剛才他要摸得電比這要強烈的多,孩子還會去扣插座么?不同的是,這樣做在保護的同時,孩子還了解了電,了解了為什么插座不能碰。
父母不容孩子有任何閃失和不足的心態(tài),常常把自然而然的事情變成難題,把簡單的事情越來越復雜。比如孩子的吃飯和穿衣。很多家庭為孩子不好好吃飯而著急,為孩子不知道因為天氣的變化而添減衣服而生氣。這本身就是一個奇怪的問題,餓了吃飯、穿衣御寒是人的本能,任何一個心智正常孩子怎么能不懂呢?可現(xiàn)實中很多孩子的確不懂。為什么?因為在他感受到饑餓和寒冷之前,大人們早就為他安排好了一切,孩子根本沒有過自己為這些事操心的機會。為什么糾正孩子飲食不規(guī)律的習慣、在寒冷的天氣里舍棄自己喜歡的衣服換上更為保暖的衣服這么難呢?因為大人們舍不得讓孩子經(jīng)受挨餓和受凍這些自然的教訓。
成長是一個過程,每個孩子都具有其發(fā)展的所有資源,而他們的興趣則是天賜的航標。身為父母的我們不是沒有保護他們的責任,只是我們應該防止束縛式保護,身為父母的我們不是不去疼愛孩子,只是“深愛之必為之計長遠”。只要我們能從發(fā)展的角度看,辨清“大”和“小”,親子教育的現(xiàn)狀就會大大改觀。文/孟遷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zaojiao/1091768.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