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位讀書給我聽的媽媽
徐魯(作家、書評人)
格蕾絲出生在美國南方田納西州一個書香馥郁的家庭里,少女時代曾在姨媽們開辦的女子學校里接受過嚴格的教育,純美的心靈中早就播下了經典文學閱讀的種子。1934年,夢想成為一名歌唱家的格蕾絲,跟隨她的中國丈夫來到中國,一直生活到1974年才離開。愛麗諾·麥考利·庫珀寫的《格蕾絲——一個美國女人在中國(1934—1974)》這本書,講述了格蕾絲在中國將近半個世紀的曲折的生活經歷與命運遭際,其中的悲歡離合,真是令人唏噓和嘆惋。
但我在這里要談論的,并非格蕾絲和她的家人的命運遭際,而是他們在混亂的年代里,在坎坷的遭際中,一直保持著和維護著的那種文學閱讀的高貴與尊嚴。書中有多處寫到,無論生活怎樣動亂不安和局促難堪,格蕾絲和她的子女們都從沒放棄一起閱讀的習慣。而且,格蕾絲堅持和孩子們一起朗讀文學經典。這是她與孩子們親愛和交流的最美好的內容,同時也是最溫馨的方式與過程。格蕾絲“甜美的讀書聲”伴隨著孩子們成長,就像小時候在美國南方,姨媽們的讀書聲融入了她的記憶一樣。
當孩子們年紀還小的時候,她給他們朗讀;孩子們漸漸長大了,他們一起朗讀。他們的讀書聲,蓋過了外面的世界的瘋狂喧囂。孩子們在朗讀聲中,不僅獲得了對聲音的敏感和欣賞力,而且也漸漸形成了各自對人生、對生命的思考與理解,正如格蕾絲的兒子維漢所回憶的那樣,一遍遍閱讀和朗讀那些經典文學作品,“不僅讓我有了一種歷史感,也讓我對人生經歷的差異和共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幫助我把眼光放到了自身之外的廣闊世界”。
維漢對媽媽朗讀的回憶,正好印證了另一位美國人吉姆·崔利斯在他的關于兒童朗讀研究著作《朗讀手冊》一書扉頁上,所引用的那幾行詩:“你或許擁有無限的財富,/ 一箱箱的珠寶與一柜柜的黃金。/ 但你永遠不會比我富有——/ 我有一位讀書給我聽的媽媽。”
吉姆·崔利斯,美國著名的閱讀學研究專家,畢業(yè)于馬薩諸塞州大學,曾在《春田日報》(The Springfield Daily News)擔任專欄撰稿和插畫二十多年。從1983年起,他在北美各地致力于兒童和家庭閱讀教育,以及文學與電視傳媒環(huán)境等主題的研究,面向家長、老師和專業(yè)團體演講,推廣文學朗讀的普及工作。
《朗讀手冊》一書,即是他調查研究和巡回演講內容的集大成者。本書初版于1979年,迄今做過五次增補和修訂,被美國數十所教育院校選為教材,是一本關于兒童和家庭朗讀,關于學校、家庭和社區(qū)公共圖書館的建立,以及如何對待兒童迷戀因特網和電視等問題的指導性的“教育經典”。
正如尼爾·波茲曼所指斥的,泛濫的電視媒體對童年無限侵害,致使一代人的童年消逝一樣,吉姆·崔利斯對此也懷有深深的同感。在做了大量具體、可信的個案訪問和跟蹤調查之后,他認為,世界愈來愈復雜,兒童閱讀能力也越來越堪憂。而且這不僅是美國一個國家的現實狀況,也是世界許多國家所必須面對和相當緊迫的一個問題。
在第一章“為什么要朗讀”的開頭,他引用了兒童文學作家格雷厄姆·格林的一段話:“或許只有童年讀的書,才會對人生產生深刻的影響!⑻釙r,所有的書都是‘預言書’,告訴我們有關未來的種種,就好像占卜師在紙牌中看到漫長的旅程或經由水見到死亡一樣,這些書影響到未來。”可見,對孩子來說,有一些書,有一些故事,童年時讀到了、聽到了,也就是永遠地讀到了、聽到了;相反,童年時錯過了、省略了,也可能是永遠地錯過和省略了。它們可能會成為一個人終生的缺失和遺憾。
這也使我想到安徒生文學獎獲得者、前蘇聯著名兒童教育家謝爾蓋·米哈爾科夫在他那本關于兒童成長的散文名著《一切從童年開始》里,講到的同樣一個問題。米哈爾科夫認為,無論孩子們的家庭生活和學校生活多么有趣,可是如果不去閱讀一些美好、有趣和珍貴的書,也就像被奪去了童年最可貴的財富一樣,其損失將是不可彌補的。他說,有些書,一個人如果不在童年時讀到它們,不曾在童年時代為它們動過真情、流過眼淚,那么這個人的本性和他整個的精神成長,就可能有所欠缺,甚至“將是愚昧和不文明的”。他舉了自己在八歲時所記住的詩人涅克拉索夫的幾行詩為例,它們出自《涅克拉索夫選集》:“在我們這塊低洼的沼澤地方,/ 要不是總有人用網去捕,用繩索去套,/ 各種野獸會比現在多五倍,/ 兔子當然也一樣,真讓人心傷。”他說,過去了許多年——超過了半個世紀之后,這些詩句仍然沒有失去當年迷人的魅力,它們仍然在不斷地喚醒他的良知和愛心,像童年時一樣。他小時候還曾聽媽媽給他讀過一本文字優(yōu)美的詩體小說《馬扎依爺爺》,當他自己也成了一名作家后,他仍然要特地去看看當年馬扎依爺爺搭救可憐的小兔子的地方。
這就是說,如果家長能經常為孩子朗讀,或者做到親子共讀,不僅僅能使孩子在語言、智力方面得到更好的培育,更重要的是,能使孩子在情感和心理上得到健全發(fā)展。因為朗讀可以使孩子們增強自信心,促進他們在表達、交際以及對環(huán)境的適用能力。
《朗讀手冊》里舉出了出生和生活在社會各個階層、各類學校和家庭、甚至各種性格的孩子,因為朗讀而使心理成長變得穩(wěn)健,使人格和道德觀念變得健康和美好的例子。在豐富的案例基礎上,作者把這本書分為為什么朗讀、何時開始朗讀、朗讀的階段、朗讀的要領與禁忌、持續(xù)默讀——朗讀的最佳搭檔等若干具體、實用的,帶有指導性和可操作性的章節(jié)。
然而作者一開始就強調說,這本書并非要教孩子“如何”去閱讀,而是教孩子“渴望”去閱讀的。因為,“我們教孩子去熱愛與渴望,遠比我們教孩子去做重要得多”。他認為,“每天朗讀15分鐘是美國教育的秘訣”;如果能夠把給孩子們朗讀的問題解決好,能夠把朗讀普及開來,那么大到整個國家和社會,小至一個學校和家庭的問題,也將隨之減少。
朗讀是一件關乎孩子們一生的事情。因此,《朗讀手冊》這本書是為所有初為人父人母者、祖父祖母、老師、校長、圖書館管理員、甚至托兒所保育員——即所有承擔著兒童教育責任,承擔著哺育孩子的心靈與成長、也可能將影響著孩子一生的選擇與去向的責任者而寫的。我想,這本書的讀者,當然更應該包括中國的家長、老師和圖書館館員們在內。因為,吉姆·崔利斯在書中所談到的兒童閱讀能力和閱讀量不足、家庭閱讀和朗讀氣氛不濃等問題,在中國更為普遍和嚴重,因此也更需要扭轉和有所改變。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youjiao/899658.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