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暴力”影響親子教育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行為教育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幾年前一部韓國電影《我的野蠻女友》讓不少女人競相學習,最近我看到一些媽媽交流她們幼兒園孩子的活動日志,發(fā)現(xiàn)女娃兒的暴力行為十分普遍,被趣味地冠之以“女子別動隊”。

  所謂“女性暴力”是指從手勢、語言到肢體沖突的張揚、粗糙、施暴行為都 算在內(nèi),我們社會普遍存在女性粗暴表達形態(tài)。而當女性能夠經(jīng)濟自主甚至超越男性的時候,頤指氣使的態(tài)度從家庭到單位都可以看到;而一胎化導致“把女兒當兒子養(yǎng)”的現(xiàn)象,使得女孩很難內(nèi)化成為一個端秀、達理的女性;加之成年男女特別是夫妻之間的人際交流,多是粗魯無禮,孩子能學到什么好榜樣呢?再看今日社會人與人之間交往,盡是相互擠壓,個個焦慮形于外,又能有什么氣質修養(yǎng)可身教給孩子看呢?

  于是,女人沒文化的,扯著尖銳或粗啞的嗓門兒,連珠炮地說話也罷,卻也總是看到都會里女性話語嘈雜或粗聲粗氣地交流,絕少能有輕聲細語、富磁性的嗓音讓人安靜平和的。因此,我們能不正視“女性暴力”對文明社會的長遠影響嗎?

  特別是女性承擔了教育苗子的連續(xù)責任,從家庭到中小學乃至于大眾傳播教育等,女性都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譬如在某教育系統(tǒng)里,女老師和幼兒母親通過自制孩子玩具以及交流教材的“手工會”學習模式,無形中讓自己回到童年期,重新感受一個小生命,然后跟孩子形成完全平等的互動生態(tài)。此時她們大多是安靜的,能做到輕言細語、傾聽和說好話,絕沒有命令、吼叫、打罵、貶損等等傷害孩子的言行。

  孩子漸漸地有樣學樣,時時記得感恩,也總是看到別人的優(yōu)點,贊美別人,進而形成自律、自信、自在的性格,這不正是我們希望看到的下一代嗎?顯然女性責無旁貸地從提高自身修養(yǎng)開始,“女性暴力”就不會日趨嚴重,更多地學習和自省的女性一定能造就不一樣的后代。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youjiao/658195.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