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聾,卻充耳不聞;不盲,卻視而不見,獨自靜地坐在角落,一天不開口說話,“自閉癥”兒童因此又被稱作“從冰箱出來的孩子”。據預測,目前分散在上海各輔讀學校和家庭中的自閉癥患者有四五千名,年齡最小的只有2歲,最大的已有25歲。
研究表明,新生兒患自閉癥的概率為萬分之三左右,男孩患此癥的可能性高于女孩。自閉癥特征明顯,不要人碰,不喜歡和別人對視,也不聽指令;喜歡重復別人的話,而且往往是整句話的后幾個字,就像“回音壁”;有點強迫癥,對周圍事物,小至積木排序大至家具擺設記得很牢,一有變動就會吵鬧。
每個“冰箱兒童”家庭都有自己的辛酸事。一位父親帶著患自閉癥的兒子參加婚宴,16歲的男孩儼然已是個“小大人”,卻是嚴重缺乏行為能力,解手時進了女廁所,結果被一位女士逮住,還叫來保安,眾目睽睽之下,男孩視若無人,尷尬的父親解釋了半天,卻換回一句:“這樣的孩子就不要出來了。”為了給孩子創(chuàng)造機會融入社會,家長們四處奔波。
目前,我國對自閉癥兒童還缺乏健全的保護體系和專門的教育機構!稓埣踩吮U戏ā穼⒕穹至、弱智、肢體殘疾、聾啞、盲列為保護對象,有人把自閉癥等同于弱智,而實際上,有2%的自閉癥兒童是高智商,在記憶和計算方面能力驚人,沒有學過算術但能輕易地開根號,看一眼標語就能說出標語里所有字的筆畫數。為了能獲得學習機會,上海有數百名自閉癥兒童被送進了輔讀學校,據介紹,由于輔讀學校缺乏經過專門培訓的教師,自閉癥兒童都只能分在各個班級,和弱智兒童一起學習,教育的難度較大,很多自閉癥兒童通過六七年學習才勉強能夠聽懂老師的簡單指令。
如何才能讓這個特殊群體及其家庭得到更多關愛?有關專家認為,自閉癥已引起世界各國的關注,美、日、德等國成立了專門機構對自閉癥進行研究,并且將自閉癥作為單獨的殘疾類型列入《殘疾人保障法》。有專家建議我國也可借鑒國外經驗,建立專門的自閉癥兒童學校,培養(yǎng)自閉癥教育專業(yè)人員,使自閉癥兒童能獨立走向社會。此外,社會要及時為家長提供心理輔導、治療信息等方面的幫助。(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youjiao/1048600.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