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作品:
作品解析:
從整體情況來看,幼兒對蝸牛的基本形態(tài)都掌握得很好,而且對蝸牛殼的裝扮也是各有自己的見解,有的選擇涂色,有的選擇線描。
除此之外,讓我印象深刻的是:
首先,幼兒對整個畫面的布局安排不同。第一幅作品采用的是兩排排列,插空式,似菱形狀。作品二是一行呈現(xiàn),傾斜上升,大小大。作品三,中間有一個主體,下面兩只小蝸牛和中間的形成三角分布。作品四采用正方直角四角布列。
其次,四幅作品的添畫部分,即主體除外的背景也各有各的特點。作品一和三是大部分幼兒每逢繪畫就會用的方法:平面空間分割,即天空,地面,中間留白給主體,三個區(qū)域,或天空與地面隨意與主體搭配。作品一和三的不同之處在于,作品一的層次性欠缺,白云與主體混到了同一個界面,顯得混亂。而作品三則更清晰,主體也就相對突出。作品二更具印象派特點,用平時孩子們不常見的方法——空格裝扮,形成階梯狀,使畫面更具層次性、空間感。作品四,若不是左上角太陽露出一小臉,這幅作品就只能看出主體這一個空間區(qū)域了,而且添畫的內(nèi)容也顯得雜亂、隨性。
綜上所述,教師在幼兒開始作畫布局前要提醒幼兒選擇好布局方式再下筆。這樣既避免幼兒對自己作品的第一筆失敗而不愿繼續(xù)進(jìn)行活動,也讓幼兒對做事情要有計劃性,有謀劃,再實施有所了解。其次,添畫雖然從小班開始就已經(jīng)開始,但是添畫的內(nèi)容卻從小班都大班幾乎都沒有改變過。所以,對于添畫部分,教師要更加下功夫,引導(dǎo)、提醒幼兒去想象,開拓思維,不要被慣有的添畫模式和內(nèi)容所限制。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youer/373387.html
相關(guān)閱讀:小班下期繪畫課《小蝌蚪找媽媽》案例與反思
小班美工活動:果盤秀
小班上學(xué)期美術(shù)活動:小魚游游
小班石頭滾畫反思
小班美術(shù):小貓玩線團(t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