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區(qū)倉橋學校五(2)班高佩識
去年暑假,爸爸媽媽帶我去陜西旅游。在太白山腳下,老媽發(fā)現一家面館的招牌刻在一塊大石頭上,上面只刻著一個紅紅的“”字。媽媽一看就樂了:“兒子,我們快進去嘗嘗大名鼎鼎的biangbiang面!”
我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老爸告訴我:“這可是習大大請國民黨名譽主席連戰(zhàn)吃得一道陜西特色面。這個字不簡單,據說是目前筆畫最多的一個字,但是,也是個字典未錄、字庫里也沒有的字,是個陜西地方獨有的漢字。面條應該也不錯,先進去嘗嘗再說”。
看來這個“biang”是非同一般了!對于一個吃貨而言,僅僅認識一個字當然還不夠,不親口嘗一嘗,怎知好壞?
一進店門,就聽見里面“biang——biang——”之聲不絕——下個面條,也這么大動靜?趕緊過去看個究竟。只見白案上擺滿了和好的長條面塊,幾個師傅每人拿著一根一米見長的面條,扯住兩頭在上下翻騰著。面條似一條白色蛟龍時而呼嘯入天,時而沉穩(wěn)落地,發(fā)出biangbiang之聲。不大一會兒,成褲帶般寬厚的面條就形成了!真的頗有特色。
老媽點了三碗面!“咚”一聲,碗撞擊桌子,發(fā)出敦實的聲響!我一看,傻了眼了——這,這哪里是碗,分明是盆!一個碗有人臉一般大小,這足以讓我這個習慣了小碗小碟的上海人目瞪口呆。服務員告訴我們,要在上面澆上西紅柿雞蛋鹵,再添上小蔥、辣椒油等調料。果然,調好料的面條看著就叫人垂涎欲滴,寬寬的面條,紅紅的辣子,飄香的蔥花,讓你迫不及待地將它入口。
面的味道果然讓人贊不絕口:嚼起來筋道,很有咬頭,配料爽口,更讓人食欲大開。這不,老爸已經三下五除二,碗中罄凈。雖然吃得是大汗淋漓,但嘴里直喊“爽”!連一向飯量不大的老媽幾乎也要將這慢慢一大碗的面吃光了!
“兒子,這面條還有個故事呢,想不想叫你爸講給你聽聽?”“面足肚飽”后老媽竟然又要調我的胃口了。
“當然想!老爸你快說說!”
“據說,當時一位貧困潦倒的秀才趕往咸陽,路過一家面館時,饑腸轆轆,聽見里面“biang—biang—”之聲不絕,就進去點了一碗面,一陣狼吞虎咽,直吃得酣暢淋漓,到結賬時一摸兜,囊中早已空空如洗,無以付賬,只好求店家以書代之。按照店家所言“biangbiang面”的字音,秀才觸景生情,感懷傷時,略加思索,筆走龍蛇,大大地寫了一個biang!他一面寫一面歌道:“一點飛上天,黃河兩邊彎;八字大張口,言字往里走,左一扭,右一扭;西一長,東一長,中間夾個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個勾搭掛麻糖;推著車車進咸陽。”一個字,寫盡了山川地理,世態(tài)炎涼。“一點飛上天,黃河兩邊彎;八字大張口,言字往里走,左一扭,右一扭;西一長,東一長,中間加個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個勾搭掛麻糖;推了車車走咸陽。”一個字,寫盡了山川地理,世態(tài)炎涼。從此,“biangbiang面”更加名遍關中。
老爸講得滔滔不絕,我聽得如癡如醉。一個別具一格的漢字,一碗頗有特色的面條,一個令人傷感的故事——這應該就是中國漢字文化博大精深之所在了吧!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xxzw/1035646.html
相關閱讀:收獲作文450字
可愛的麻雀_描寫小動物的作文300字
母愛作文400字
十二月,臘梅芬芳
三年級記敘文:清明節(jié)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