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看實物時,為什么能看成立體的呢?那是因為大腦能感知立體的東西,大腦怎么感知立體的呢?大腦把從眼睛輸入的”光”,就是從實物上反射過來后眼睛接收到的”光”,按照原實物的空間布置(長寬高),就好像按照在制圖軟件的中的坐標,在腦中重新合成一個大腦能看懂的”實物”,從而看到了立體圖.看三D圖時,因為把焦點放遠了再調節(jié),圖的一部分就好像和另外一部分分離了,變得不在同一個平面,大腦接收后,就按照處理實物的方法處理看到的”光”,這樣就看到了三D圖.這時,可以說大腦被”騙”了,把平面當作立體了.看文字時,如果也用軟眼的話,大腦把整篇文章當作一”整體的實物”,用處理立體圖的方式處理掉了,就是把原來應該左腦處理的文字,用右腦處理掉了,因為右腦的處理速度是左腦的100萬倍,所以影像閱讀就變的高效了.
影像閱讀很注重放松,和注意力集中,為什么要這些呢?因為影像是把文字當立體圖像來輸入的,放松會讓大腦更快樂,更高效的接收信息,放松的時候,大腦處于a波狀態(tài),此時,大腦就像海綿一樣,非常容易且快速就把信息輸入了.而注意力集中是因為,大腦每時每刻接收的信息數(shù)量巨大,如果不集中注意力,大腦會對輸入的信息不”重視”,也會影響閱讀的質量.輸入這關沒把握好,影像閱讀是不可能高效的.!
影像的時候,要先快速瀏覽相關信息,比如標題,作者等,這是為了在大腦中建立一個整體框架,讓大腦知道,等會看的是和什么相關的,大腦就會自動進行相應歸類,從而更好地理解,以后影像的過程就好像豐富框架的過程,大腦也會對相關的問題特別的注意,從而達到高效閱讀的目的,而不是像隨意瀏覽一樣,只吸收了感興趣的,反而可能把重要的給丟了.
人的表達的過程,就是左腦看到右腦形成的圖像,然后從左腦詞語庫中提取相關的詞語表達該圖像的過程,當然這是大腦內部的語言,這圖像是看不見的,不過有些人可以感知到,在想表達某個觀念時,好像先有圖像出現(xiàn),這時表達會非常流利,我就有這樣的體驗.用看三D圖的方法輸入大腦的文字信息,被”錯誤”儲存在大腦的圖像儲存區(qū)域,這時左腦要表達出來,就要去”看”該圖像了,結果看到的還是”一幅好多文字的圖像”,而不是左腦能夠理解的文字,這時左腦是無法理解的.所以外在表現(xiàn)為,用影像閱讀的方法看完一本書后,好像什么都沒有得到,腦中一片空白,這時,有人就會懷疑影像閱讀的有效性了.因而,影像閱讀要真正體現(xiàn)出它的效果來,很關鍵的一步是:活化
活化有兩個,一是影像完以后,休息一段時間.為什么要休息呢?因為大家知道,大腦隔段時間就會把輸入的信息進行自動處理,要不每天輸入的信息那么多,不把大腦卡了才怪,要知道大腦是很聰明的,懂得整理空間,正如老子所說的: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可以理解的,歸類在同類的區(qū)域,有些經過重復刺激的,放入海馬儲存.不可理解的,就把它”忘”掉.大腦在處理影像進來的”充滿文字的圖片”時,會把它當作圖片處理,但是又會覺得懷疑,怎么里面那么多鄰居左腦家熟悉的文字?這時,右腦就會知會左腦,叫左腦來看看這是它要處理的嗎?左腦看的時候,因為它是整體看,所以有個印象,這就是為什么有些人影像完以后感覺什么都沒有,但遇到相關情況時突然會頓悟,因為左腦有印象嘛!在這么個處理的過程中,完成了對輸入信息的初步活化.
二是對大腦發(fā)問.大腦帶著懷疑把輸入的信息當圖片儲存后,如果不發(fā)問,輸入的也就沒多大用處,沉睡的那里了,如果帶著問題,對大腦進行發(fā)問,那就不一樣了,在發(fā)問的過程中,左腦會覺得答案好像在剛才看到的”充滿文字的圖片”里面,于是會重新把儲存的圖片調出來,進行辨認理解,這就把輸入的信息活化了,變成了左腦可以表達的東西了,從而真正完成了影像閱讀.當然思維導圖在活化的過程中也是非常有用的,大家自己體驗吧..
重點歸納:
1.放松:深呼吸,想象美好畫面
2.注意力集中:橘子法,默念數(shù)字文字法.
3.預習:建立閱讀框架,提出閱讀問題,明確閱讀目的.
4.影像閱讀:軟眼方式.保持狀態(tài),保持節(jié)奏.
5.活化:休息,對大腦發(fā)問,自我講解,思維導圖整理.
6.知識整理與運用.
用眼技巧:
1.X型法,想象整篇文章四角連線,形成一個大X,然后注意這個想象出來的大X.
2.空白法,注意力集中在整篇文字的空白處.
3.跳躍法,同時對每個字感興趣,想象它們同時跳出紙面向你跑來.
4.紙背法,想象紙背有個東西,你透過紙面看那個東西,此時對于紙面就會散焦了.
5.三D法,用看三D圖的用眼方式.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sudu/81394.html
相關閱讀:正確理解速度的含義幫助你快速學習
影像閱讀活化的秘密
認為影像閱讀需要看清才有效人該閉嘴了
影像閱讀電子書的方法
影像閱讀法閱讀各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