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君離別后
[英國]伊麗莎白一世
我傷心,但是不敢讓遺憾流露;
我在愛,卻被迫裝出我是在恨;
我做事,可不敢說出我的意圖;
我心中哺咕,表面卻一聲不咬。
我是是否否,冰涼卻像著了火;
因為,我已離開了另一個自我。
我的心事,像我陽光下的黑影;
我逃他就跟著我,我追他就逃;
他總在我身邊,做我做的事情。
總為他傷心,使我為這事煩惱。
我沒法讓自己的心不去想他,
直到事情都了結(jié)這才能壓下。
請把溫和的激情送進我腦海,
愛神哪,因為我像融雪般的柔;
要不就更狠,請對我發(fā)發(fā)慈悲。
讓我不是高就是低,或沉或浮。
讓我活,就多給些滿足的甜蜜;
讓我死,我就能忘掉愛的含義。
(黃杲忻譯)
【賞析】
伊麗莎白一世這位四百多年前曾開創(chuàng)英國繁盛的“大英帝國”的奠基人,也是一位終身未婚的“童貞女王”,《此君離別后》一詩展現(xiàn)了這位鐵腕女強人的溫柔惻婉的另一面,那種女性對正常美好愛情的向往以及發(fā)自內(nèi)心的對逝去的愛的追悔和呼喚。
全詩共分三個詩節(jié),詩人的情感亦層層推進,漸至高潮。在該詩的開篇,詩人即大量運用“悖論”的手法,將種種二元對立一股腦兒地呈現(xiàn)出來,譬如“愛”(love)、“恨”(hate);“一聲不吭”(mute)、“心中嘀咕”(prate);“冰涼”(freeze)、“著了火”(burned),從而極為貼合地描摹出自己為了國家的利益,總是畏縮不敢結(jié)婚,終生未嫁的異常矛盾的心境。據(jù)史料記載,伊麗莎白一世即位時年僅25歲,而且體態(tài)優(yōu)美,容貌甚佳,加之精通數(shù)國語言,一直是各國王侯們爭相追求的夢中情人。同時誰能贏得她的芳心與之共結(jié)連理即意味著可以統(tǒng)轄英國。因此對這位年輕的女王而言,婚姻絕不僅僅是一己之事,而是與國家的命運緊密維系。故在該詩節(jié)的最末詩行中詩人無奈地道出:“因為,我已離開了另一個自我。”這“另一個自我”即是超乎于“小我”之上,代表整個英國國家利益的“大我”。
第二節(jié),詩人以女性特有的細(xì)膩的筆觸,借助明喻的格,形象傳神地勾勒出一幅愛情如影隨形的畫面。但事實是,這熟?的愛已然流逝,無法捕捉。盤縈在詩人的心頭的,唯有無盡的追悔和懊然。該詩節(jié)的末兩行“我沒法讓自己的心不去想他,/直到事情都了結(jié)這才能壓下”,不由得讓人聯(lián)想到我國宋代著名女詞人李清照在《一剪梅》中的名句:“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同為女性,雖所處時空迥異,但對過往愛情的追憶與纟面懷卻有著如此驚人的相似!
該詩的第三小節(jié)也是全詩的高潮之處。即便詩人試圖將自己的情感強抑在心田,但情感依舊潛入她的腦海,而且以一種更為輕柔的方式。同時,頭兩個詩行中摩檫音“s”的頻繁出現(xiàn),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對“溫和的激情”的有效烘托和傳達(dá)。愛情時而是殘忍的,時而又溫文爾雅,傷感散文,它可以使人情緒高漲,如漂浮在粼粼的水面之上,也可以令人萎靡消沉,仿佛沒入無盡的深淵。在飽受如此的煎熬之后,難怪詩人會以人生的兩極——生或者死作為自己最終的解脫:“讓我活,就多給些滿足的甜蜜;/讓我死,我就能忘掉愛的含義。”
綜上所述,作為一國之君,同時也是一位感情細(xì)膩而豐富的女性,伊麗莎白一世在這首抒情詩中,通過對逝去的愛的追悔和呼喊,淋漓盡致地刻畫出自己復(fù)雜矛盾的處境和心境,表達(dá)了一名女性對正常愛情的企盼以及身為君主的痛苦和無奈。此外,詩中“悖論”手法的大量采用,深化了詩人內(nèi)心的掙扎和矛盾,也使該詩本身具備了特有的張力。(梁晶)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shiju/189120.html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