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fèi)提供各種記憶力訓(xùn)練學(xué)習(xí)方法!

張維屏簡介_張維屏的資料介紹

編輯: 路逍遙 關(guān)鍵詞: 詩人大全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張維屏(1780-1859年),字子樹,號南山,又號松心子,晚號珠海老漁,廣東番禺(今廣東省廣州市)人。嘉慶九年(1804年)中舉人,道光二年(1822年)中進(jìn)士,因厭倦官場黑暗,于道光十六年(1836年)辭官歸里,隱居“聽松園”,閉戶著述。
  張維屏少時就有詩才,聞名鄉(xiāng)里。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后,張維屏目睹英國對中國的野蠻侵略,激發(fā)了愛國熱情,寫出了歌頌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的《三元里》,贊揚(yáng)陳連升、葛云飛、陳化成捐軀報國的《三將軍歌》等。這些詩篇在當(dāng)時流傳很廣,影響很大,成為鼓舞愛國主義的有力武器,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研究鴉片戰(zhàn)爭史的可貴資料。已故的著名文學(xué)家阿英(錢杏?)曾稱贊張維屏的這些詩是鴉片戰(zhàn)爭中“最具有燦爛不朽光輝”的“英雄史詩”。

生平
  張維屏(1780~1859年10月13日) 清代官員、詩人。字子樹,號南山,因癖愛松,又號松心子,晚年也自署珠海老漁、唱霞漁者,廣東番禺人。嘉慶九年(1804)中舉,道光二年(1822)成進(jìn)士。此后在湖北、江西任州縣地方官,一度署理南康知府。為官清廉,終因不耐官場的腐敗,于道光十六年(1836)辭官歸里。
  其父曾任四會縣學(xué)訓(xùn)導(dǎo),張維屏從小接受家庭教育,少年時即以能詩名,13歲時名列番禺縣童子試榜首,知縣吳政達(dá)贊賞其才華,取《毛詩序》“南山有臺,樂得賢也”之意賜名“南山”。張維屏于嘉慶九年(1804)中舉后,首次進(jìn)京赴考,詩壇大家翁方綱閱其詩作,驚呼“詩壇大敵至矣!”再度赴試時,翁方綱為他和黃培芳、譚敬昭等三位嶺南詩人之詩集作《粵東三子詩序》,從此“粵東三子”的文名得到顯揚(yáng)。張維屏曾與林伯桐、黃喬松、譚敬昭、梁佩蘭、黃培芳、孔繼勛筑云泉山館于白云山,人稱“七子詩壇�!�
  道光二年(1822),43歲的張維屏四度會試終成進(jìn)士,署湖北黃梅知縣。他勤政愛民,蒞任第二年夏天,江水決堤,他親自乘小舟勘察水情,散發(fā)干糧賑災(zāi),竟被洪水沖走,幸掛樹梢而不死。老百姓為之歌曰:“犯急湍,官救民,神救官�!钡拦馑哪辏�1824)調(diào)任廣濟(jì)知縣,他不愿向百姓征收漕糧,引疾求退未成,調(diào)署襄樊同知。過三年,返粵丁父憂,次年遷家回清水濠故里。道光九年(1829),他被聘為學(xué)海堂學(xué)長。居家數(shù)年,致力于教育事業(yè)。道光十年(1830),張維屏丁憂服闋,同林則徐、黃爵滋、龔自珍等在北京結(jié)“宣南詩社”。后又出任了幾年的地方官員,但他最終看透官場腐敗,產(chǎn)生“一官無補(bǔ)蒼生,不如歸去”的念頭,終在道光十六年(1836)五十七歲時告病辭歸廣州,賃居河南花地潘氏別業(yè)東園。他將所筑小園名為“聽松園”,于松濤間悉心著述講學(xué)、游園吟詩。道光十九年(1839)林則徐在廣東禁煙時專門拜訪,征求禁煙對策。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后,張維屏寫下反對外敵侵略、贊頌人民抗戰(zhàn)的不朽詩篇,其中《三元里》和《三將軍歌》最為著名。咸豐九年(1859)九月十八日(10月13日)病逝于清水濠,葬于廣州城東北銀坑嶺,臨終留下時人爭傳之絕筆:
  煙云過眼總成空,留得心精紙墨中。書未刻完人已逝,八旬回首惜匆匆。
  偶墮塵寰八十年,飄然歸去在羅天。松溪花棣常游處,或者詩魂系畫船。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shici/shiren/670315.html

相關(guān)閱讀:席慕蓉經(jīng)典詩歌
子蘭
喬吉
白樸古【簡介】
李九齡


鐗堟潈澹版槑锛氭湰鏂囧唴瀹圭敱浜掕仈缃戠敤鎴疯嚜鍙戣础鐚紝璇ユ枃瑙傜偣浠呬唬琛ㄤ綔鑰呮湰浜恒€傛湰绔欎粎鎻愪緵淇℃伅瀛樺偍绌洪棿鏈嶅姟锛屼笉鎷ユ湁鎵€鏈夋潈锛屼笉鎵挎媴鐩稿叧娉曞緥璐d换銆傚鍙戠幇鏈珯鏈夋秹瀚屾妱琚镜鏉�/杩濇硶杩濊鐨勫唴瀹癸紝璇峰彂閫侀偖浠惰嚦 bjb@jiyifa.com 涓炬姤锛屼竴缁忔煡瀹烇紝鏈珯灏嗙珛鍒诲垹闄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