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乾道八年初春,夔州通判陸游應詔前往抗金前線南鄭,途經(jīng)四川梁山(今重慶梁平)蟠龍山時,忽聞山頂鞭炮震耳,鑼鼓喧天。循聲而至,原來是當?shù)毓賳T和山民正在慶賀蟠龍橋落成。但見這蟠龍橋像一條蛟龍飛跨山澗,又如雨后的彩虹橫亙天際,如詩如畫。陸游不禁連連稱贊。當?shù)毓賳T得知來者是大詩人陸游,立刻捧出文房四寶,恭請他給蟠龍橋?qū)懸桓睂β?lián)。陸游略思片刻,運腕揮毫,在橋頭石壁上寫下了:“橋鎖蟠龍,陰雨千縷翠;林棲鳴鳳,曉日一片紅!比缓罂珩R下山到縣城住宿。
陸游走后,當?shù)匾恍招さ母概邅碛^看。女兒肖英姑看完陸游的對聯(lián),若有所思地說:“此聯(lián)不愧出自大詩人之手,只是有一字不太貼切,弱了氣魄。”
原來,這肖英姑出自書香門第,早年喪母。后來家中又不幸失火,燒毀了偌大家業(yè)。父親灰心喪氣,帶著女兒進了蟠龍山,父女倆在這如詩如畫的山中種地打柴為生。晚上父親常常挑燈教女,英姑天資聰穎,學習勤奮,長大成人后,詩詞歌賦、地理天文,無一不曉,無所不通,深得當?shù)厝司磁濉?/p>
且說英姑這無意中一句評論,不多時竟傳到了陸游的耳朵里。他聽后大為納罕,思來想去,卻不知哪一字弱了氣魄。
次日,陸游獨自一人來到蟠龍山,直奔肖氏父女所住的蟠龍洞。連喚數(shù)聲,竟無人回應。他沉吟片刻,信步走進洞中,原來英姑父女并未在洞里。陸游四下環(huán)顧,見一塊大石上放著筆墨紙硯,便鋪紙?zhí)峁P,寫道:“為龍意蟠,洞府未然,不留空下,重見英山,求深何在,女才知返,姑悵去賢。”署上姓名,然后回身走了。
陸游剛走不久,英姑父女打柴回來,知是陸游來過。父女倆看著陸游那文不成文,詩不是詩的文字,經(jīng)一番琢磨,方破解出這是一首七言詩:“重返蟠龍為求賢,未見英姑意悵然,才女不知何處去,空留洞府在深山!
陸游回到住所,當晚又是一夜沒睡,仍未想出是哪個字不妥,第二天早晨,竟踏露又來到蟠龍洞。英姑父女聽見招呼,忙將他請進洞中。稍事寒暄,陸游直言向英姑求教,請她指出對聯(lián)中哪一字不妥。英姑含羞笑道:“大人,奴家乃山野村女,本不敢妄評大人之作。承蒙大人不棄,光臨寒舍,斗膽直言,不當之處,還望大人指教!比缓筚┵┱f道,“大人上聯(lián)‘橋鎖蟠龍,陰雨千縷翠’無懈可擊;下聯(lián)“林棲鳴鳳,曉日一片紅’,若改為‘一聲紅’豈不更妙?鳳凰叫而旭日升,有聲有色。不知大人以為如何?”陸游聽罷,沉吟片刻后,連聲贊道:“妙,妙,妙,好個‘一聲紅’!真是一字師也!
陸游心悅誠服,欣然來到蟠龍橋,將“片”字改為“聲”字。
英姑成為陸游的一字師的故事,很快傳開,一直流傳至今。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shici/shiren/369286.html
相關閱讀:易重
曹丕
蔡戡
杜易簡
韋嗣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