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圣人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其泥而揚其波(1)?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其?(2)?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漁父莞爾而笑,鼓?而去(3)。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4);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fù)與言。
注釋 (1)?(gǔ):濁,使之濁。
(2)?:?飲,《說文》中有“?,飲也,從省聲也”。?:薄酒。
(3)?:船舷,船旁板。
(4)濯:洗。
譯文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間流浪。他在水邊邊走邊唱,臉色憔悴,形容枯槁。
漁父看到屈原便問他說:“你不就是那位三閭大夫么?怎么竟成了這般模樣?”
屈原說:“普天下全都骯臟只有我清白,個個都醉了唯獨我清醒,因此我被君王流放了。”
漁父說:“真正賢明的圣人不會拘泥于一事一物,而能隨世情流轉(zhuǎn)而相應(yīng)地改變。既然世上的人都骯臟齷齪,你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渾濁而推波助瀾?既然個個都沉醉不醒,你為什么不也跟著吃那酒糟喝那酒汁?為什么你偏要憂國憂民行為超出一般與眾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流放的下場呢?”
屈原說:“我聽說,剛洗過頭的人一定會彈去帽子上的浮塵,剛洗過澡的人一定會抖去衣服上的塵土。怎么能讓潔白的身體去接觸污濁的外物?我寧愿投身于湘水,葬身在江中魚鱉的肚子里,哪里能讓玉一般的東西去蒙受世俗塵埃的沾染呢?”
漁父微微一笑,叩舷離去?谥谐溃“滄浪水清清啊,可用來洗我的帽纓;滄浪水混濁啊,可用來洗我的雙足。”便離開了,不再和屈原說話。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shici/cifu/778644.html
相關(guān)閱讀:唐朝庾承宣《朱絲繩賦-》
漢?張衡《七辯》
先秦?宋玉《九辯》
唐?鄭瀆《吹笛樓賦(以“時平故事,有吹笛樓”為韻)》
唐朝張鼎《御雹賦》《霹靂賦》《古銅雀臺賦》《小撲滿賦》《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