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地不產(chǎn)金,官府惑于奸民之言,為募淘金戶三百,而以其人總之,散往他郡,采金以獻,歲課自四兩累增至四十九兩。其人既死,而三百戶所存無什一,又不聊生,有司遂責民之受役于官者代輸,民多以是破產(chǎn)。中書因?斯言:遂捐其征,民賴以蘇,富州人至今德之。?斯少處窮約,事親菽水粗具而必得其歡心,既有祿入,衣食稍逾于前,輒愀然日:“吾親未嘗享是也。”故平生清儉,至老不渝。友于兄弟,終始無間言。立朝雖居散地而急于薦士揚人之善惟恐不及而聞吏之食墨病民者則尤不曲為之掩復(fù)也。為文章,敘事嚴整,語簡而當;詩尤清婉麗密;善楷書、行、草。朝廷太典冊及元勛茂德當?shù)勉戅o者,必以命焉。殊方絕域,成慕其名,得其文者,莫不以為榮云。
(節(jié)選自《元史·揭?斯傳》)
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立朝雖居散地/而急于薦士揚人之善/惟恐不及而聞/吏之貪墨病民者/則尤不曲為之掩復(fù)也/
B.立朝雖居散地/而急于薦士揚人之善/惟恐不及而聞/吏之貪墨病民者則尤不曲/為之掩復(fù)也/
C.立朝雖居散地/而急于薦士/揚人之善惟恐不及/麗聞吏之貪墨病民者/則尤不曲為之掩復(fù)也/
D.立朝雖居散地/而急于薦士/揚人之善/惟恐不及而聞吏之貪墨病民者/則尤不曲為之掩復(fù)也/
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從妹,就是堂妹。用“從”稱呼,指親屬中次于至親的親屬,如從子指的是侄子,從兄指的是堂兄。
B.鄉(xiāng)貢進士是指禮部貢院所舉行的進士考試的及第者。參加這一層次的考試需經(jīng)鄉(xiāng)試、府試兩級選拔。
C.翰林是我國古代文官,常為皇帝起草文書,參與修編國史等,并備皇帝咨詢。這一職位的由來可以追溯到唐朝。
D.菽水,豆和水,指普通飲食。成語“菽水之歡”指奉養(yǎng)父母,使父母歡樂。
6.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揭?斯在詩文、書法方面皆有成就。他年輕時就有文名,受到程鉅夫、盧摯等名公顯宦的器重;朝廷重要的文書,顯宦的碑銘大都請他撰寫。
B.揭?斯在史學方面有很高的造詣。監(jiān)修國史的李孟讀了他撰寫的《功臣列傳》,贊嘆其為史家筆法,并認為和他交談能大受啟發(fā)。
C.揭?斯受到皇帝信任和賞識。他擔任授經(jīng)郎教授功勛大臣及皇親國戚的子孫讀書,每當中書省推薦官員,皇帝都會拿揭?斯來做比較。
D.揭?斯非常孝順,一生清廉節(jié)儉。他有了俸祿以后,生活稍微好一點,就會想到他的父母,覺得自己的父母沒有享受到這些。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文宗時幸閣中,有所咨訪,奏對稱旨,恒以字呼之而不名。
(2)中書因侯斯言,遂捐其征,民賴以蘇,富州人至今德之。
參考答案
4.C(3分)
5.B(未能及第者)(3分)
6.B(“認為和他交談能大受啟發(fā)”的不是李孟)(3分)
7.(10分)
(1) 文宗經(jīng)常駕臨閣中,有咨詢的問題,揭?斯的回答都能使皇帝滿意,文宗常常用字號稱呼他,而不稱呼他的名。(“幸”“訪”“名”各1分,語意2分,共5分)
(2) 中書省根據(jù)?斯的建議,于是免除這項征調(diào),老百姓依靠這點得到恢復(fù),富州人至今感恩?斯。(“因” “捐” “德”各1分,語意2分,共5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shici/725573.html
相關(guān)閱讀:“江公諱皋,字在湄,號磊齋”閱讀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譯
《送李丞歸漢陽別業(yè)》閱讀答案
古代詩歌鑒賞知識體系(二)??詩詞鑒賞的術(shù)語及運用
《滿江紅 段克己》閱讀答案
《初發(fā)揚子寄元大校書》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