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陸游《蝶戀花 桐葉晨飄蛩夜語》閱讀答案附賞析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古詩文閱讀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蝶戀花
陸游
桐葉晨飄蛩夜語。旅思秋光,黯黯長安路。忽記橫戈盤馬處。散關清渭應如故。
江海輕舟今已具。一卷兵書,嘆息無人付。早信此生終不遇。當年悔草長楊賦。

注:①蛩:古書上指蟋蟀 ②《長楊賦》:西漢辭賦家揚雄為諷諫漢成帝游幸長陽宮、縱胡客大校獵而作。
這首詞是陸游晚年被罷官后所作。

⑴在這首詞的上片中,作者是如何抒發(fā)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答:作者借助楓葉飄、蛩夜語、旅途秋光等景物的描寫,抒發(fā)了凄涼孤獨之情;又借助回憶,聯想到不平凡的戰(zhàn)斗經歷,渲染了詞人愛國憂傷的心境。
⑵前人評價這首詞,認為最后一句的悔字為全詞的精要之處,請簡要分析。
答:其一“悔”字委婉表達了詞人對兵書寫成卻報國無門的悲憤之情;其二通過“早信”句及《長楊賦》的典故,映射了當時統(tǒng)治者的昏聵無道。


(3)首句景物描寫有何作用?(4分)
(4)下闋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請作簡要分析。(4分)
  
答案:
(3)①營造了凄清而蕭瑟的氛圍,②烘托了作者悲涼的心境,③觸景生情,引起了下文作者的旅思。(4分,答出其中兩點且意思對即可)
(4)①作者被罷官即將回家,滿腹韜略卻無人可托,表達了對抗金大業(yè)難以為繼的悲哀。(2分)②借用漢代揚雄作《長楊賦》的典故,表達了作者忠心耿耿獻計獻策卻不被重用的憤慨。(2分)(4分。結合詩句分析1分,答出所表達的情感1分)


賞析:
開頭一句“桐葉晨飄蛩夜語”,詞人托物起興,桐葉飄零,寒蛩夜鳴,引發(fā)的都是悲秋之景。“晨飄”與“夜語”對舉,表明了同朝至夕,終日觸目盈耳的,無往而非凄清蕭瑟的景象,這就充分渲染了時代氣氛和詞人的心境兩者形成鮮明的對比。第二句“旅思秋光”,承前啟后,“秋光”點明了時間的先后順序,葉落、蟲語,勾起了作者的旅思:“黯黯長安路。”這一句有兩重含意,一為寫實,一為暗喻。從寫實方面來說,當日西北軍事重鎮(zhèn)長安已為金人占領,詞人在南鄭王炎宣撫使幕中時,他們的主要進取目標就是收復長安,而一當朝廷下詔調走王炎,這一希望便化成了泡影長安收復,渺茫無期,道路黯黯,這一切使得詞人不禁凄然神傷從暗喻方面來說,“長安”是周、秦、漢、唐的古都,這里是借指南宋京城臨安。通向京城的道路黯淡無光,隱喻著詞人對南宋小朝廷改變抗金決策的失望。“忽記橫戈盤馬處,散關清渭應如故。”詞人北望長安,東望臨安,都使他深為不安,而最使他關切的還是抗金前線的情況,那大散關頭和清澈的渭水之旁,曾是他“橫戈盤馬”之處,也曾是他立志恢復中原與實現其理想的所在,而此時的情況又怎樣呢?“忽記”,乃油然想起,猛上心頭,“應”字是懸想,但愿“如故”,更擔心能否“如故”,也就是說,隨著王炎內調以后形勢的變化,金人會不會乘虛南下呢?表明詞人對國事憂慮的深重。這兩句不是旁斜橫逸的轉折,而是詞人所感情事的變化,詞人聯想起自己那一段不平凡的戰(zhàn)斗經歷,說明他旅思的內涵,不是個人得失,不是旅途的風霜之苦,而是愛國憂時的情懷。
下邊轉到描寫個人的前途方面。“江海輕舟今已具”,承上片“旅思”而來,其意來源于蘇軾《臨江仙》“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這句話含有想隱歸江湖的意思。詞人對個人的進退是無所縈懷的,難以忘情的是“一卷兵書,嘆息無人付”。“一卷兵書”,既可實指他曾向王炎提出過的“經略中原,必自長安始”的一整套進軍策略,也可虛指為抗敵興國的重大報負。“無人”不是一般所說的沒有人,而是春秋時期秦國隨會對晉國使臣所說的“子無謂秦無人”中“無人”的意思,也就是慨嘆朝廷抗金志士零落無存,國家前途令人擔憂。歇拍兩句從慨嘆轉為激憤:“早信此生終不遇,當年悔草《長楊賦》。”《長楊賦》是西漢辭賦家揚雄的名作,他是為了諷諫漢成帝游幸長楊宮,縱胡客大校獵才獻上這篇賦的。詞里活用了這個典故,表明自己如果早知不被知遇,就不會陳述什么恢復方略了。這“悔”的背后是“恨”,透露出詞人的憤憤不平之氣,不過只用“悔”字表現得婉轉一些罷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shici/1193824.html

相關閱讀:張喬《書邊事》閱讀練習及答案【含譯文】
陋室銘、祁奚請老、約客三文閱讀及參考答案
司馬光《過故洛陽城》閱讀理解及答案
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
文同《北齋雨后》閱讀練習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