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shù)學課堂教學必須讓學生動起來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數(shù)學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實施新課程改革以來。老師們最大的感觸是課堂中活動多了,學生都“動”起來了。課堂“活”起來了。勿庸質疑!白寣W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體現(xiàn)了新的教學理念下讓學生在民主的氣氛中學習和教學的策略。然而。正如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一樣,“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也是一把“雙刃劍”,如果一味追求形式上的翻新。為“動”而動,為“活”而活,疏于管理,則會導致事與愿違、“活”而不“實”的后果。下面是我就目前教學中的有關“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的教學行為所作的一番思考。

一、課堂熱鬧就是讓“學生動起來”嗎?

時下的課堂,經(jīng)常可以看到學生分小組熱烈討論的場面。似乎不討論就不能體現(xiàn)新理念,不合作就不能進行有效探究。觀察學生在許多課堂上的表現(xiàn)。盲從的多,爭辯的少,附和的多,投入的少。事實上。形式上的合作是無效合作,更談不上是探究學習的體現(xiàn)。為了實現(xiàn)有效的探究,教師為學生提供一些合作交流的機會是必要的。但這種合作不是形式上的合作,應當是實質性的合作。教師要根據(jù)教學內容和問題情境。適時地引進小組合作學習,在具體組織時,每個學生要有明確的分析,有充分的合作學習的時問。同時要為學生獨立探究和相互合作提供中介性的工具??有價值性的問題。

我聽過一節(jié)公開課。一位教師在《測量旗桿的高度》的教學中,在創(chuàng)設情境后,利用小組合作探索測量方法,教室里一下子“開了鍋”。同學們爭先恐后地表達自己的見解。提出了很多辦法。其問不免有不同見解的爭論:有的認為。利用陽光下的影子方法好,它使用工具少,操作又方便。有的認為。利用標桿方法好,這種方法在不出太陽的情況下也能操作。有的認為利用鏡子的反射方法好。它可以把科學和數(shù)學知識結合起來。有的說,把氣球升空的方法最簡單……同學們興致越來越高。課堂氣氛異常活躍。我以為這才是激活了學生的思維。用活了教材。這才是讓學生真正“動”了起來。

二、 怎樣理解“動”才是全面的呢?

怎樣理解讓學生動起來的“動”字?很多情況下,人們只把動手,動口等看得見的顯性行為看作“動”。好像只有讓學生討論、爭論、表演、游戲等才能體現(xiàn)出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才能顯示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而隱性的思維活動卻往往被認為不在“動”之列。這是一種膚淺的認識。我們常說:“數(shù)學是思維的體操”,在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時間營造安靜的空間。用來思考。任思維馳騁,任想象放飛。讓學生在安靜和諧的“思維場”中捕捉稍縱即逝的靈感。體驗在嘈雜的環(huán)境中無法得列的成功的快樂,也應該是很有意義的一種“動”。我們常常會發(fā)現(xiàn),“讓腦筋動起來”的課堂更精彩。

三、 讓學生“動”起來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數(shù)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數(shù)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shù)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這就要求,教師的教學方式的“重心”應實現(xiàn)三個轉移:一是由“教”向“學”轉移,在重視教法研究的基礎上,重視學法的研究;二是由“學”向“悟”轉移。因為文化知識可以通過“教”和“學”獲得。而文化素質卻只能通過學生的“悟”才能獲得:三是由“悟”向“行”轉移,這是因為實踐出真知,只有真心感悟,親身體驗到的東西,才能最終沉淀到學生的內心深處,成為一種素質。一種能力,伴其一生。受用一生。在課堂教學中。既要摒棄教師講學生聽的“滿堂灌”。也不能滿足于教師不停地問,學生被動地答的“滿堂問”。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敢于發(fā)表不同見解。

其實整堂課中,如果學生沒有一點疑問,沒有提出一個問題,這樣的課不能算是一節(jié)好課。從某種意義上講。學生提出的問題更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更容易暴露教學中的缺陷。更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更何況,如今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異常廣闊。學習日漸社會化。學生在某一方面通過較多的學習積累。超過教師也足常有之事,因此,“動”起來的學生中應當包括對教師、甚至對教材產(chǎn)生質疑的學生;“活”起來的課堂上。應當容納學生質疑、反問、爭論的聲音戒以為這才是“讓學生動起來”的最高境界。

四、課堂上教師到底應該扮演什么樣的角色?

自主學習是《數(shù)學課程標準》倡導的學習方法。但是在組織自主學習的過程中,也存在忽視教師指導作用的傾向,有的教師在教學中。該給學生引導的不“引導”,該給學生講解的不“講解”,唯恐被別人冠以“理念不新”的帽子,有的教師往往是游離教學目標。脫離文本,讓學生信馬由韁,漫無目的去“探究”、“發(fā)散”。教師對學生可以“放手”但不能“放任”。讓課堂“活”起來。其實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必須樹立以學生的發(fā)展為基點和目的的觀念,在潛心研究本節(jié)教學內容的基礎上,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的互動環(huán)節(jié)。課堂上教師要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充分調動學生做到以下4點。一要加強課堂教學中的管理,包括時間分配上的管理。學習內容方面的管理。特別是教學的目標管理。二要設計出內容有意義、思維含量高、并且有討論價值的問題。給學生提供生動有趣的素材。讓學生認真地觀察、實驗,大膽地猜想、驗證、表達。三要走下講臺傾聽學生心聲。與學生平等交流,關注學生思考了什么。體驗了什么,感悟了什么,發(fā)現(xiàn)了什么。收獲了什么,以便及時調控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四要在課堂評價中的注意導向。抓住主流。突出教育性。不能以含糊不清、是非不明的語言,濫用表揚激勵,以此“捧殺”學生。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理解和體驗,重視學生的智慧生成,讓學生說說思維過程“為什么這么想?”“為什么這樣理解?”在說的過程中捕捉有價值的信息,進行評價,并在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給予肯定和指導。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776112.html

相關閱讀:如何提升小組合作效度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