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yīng)臺
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題記
①
華安上小學(xué)第一天,我和他手牽著手,穿過好幾條街,到維多利亞小學(xué)。九月初,家家戶戶院子里的蘋果和梨樹都綴滿了拳頭大小的果子,枝丫因為負(fù)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樹籬。鉤到過路行人的頭發(fā)。
②
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場上等候上課的第一聲鈴響。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媽媽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著周遭。他們是幼兒園的畢業(yè)生,但是他們還不知道一個定律:一件事情的畢業(yè),永遠(yuǎn)是另一件事情的開啟。
③
鈴聲一響,頓時人影錯雜,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紛亂的人群里,我無比清楚地看著自己孩子的背影——
就好像在一百個嬰兒同時哭聲大作時,你仍舊能夠準(zhǔn)確聽出自己那一個的位置。華安背著一個五顏六色的書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斷地回頭;好像穿越一條無邊無際的時空長河,他的視線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會。
④
我看著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門里。
⑤
十六歲,他到美國做交換生一。我送他到機場。告別時,照例擁抱,我的頭只能貼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長頸鹿的腳。他很明顯地在勉強忍受母親的深情。
⑥
他在長長的行列里,等候護照檢驗;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著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終于輪到他,在海關(guān)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護照,閃入一扇門,倏忽不見。
⑦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
⑧
現(xiàn)在他二十一歲,上的大學(xué),正好是我教課的大學(xué)。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車。即使同車,他戴上耳機——
只有一個人能聽的音樂,是一扇緊閉的門。有時他在對街等候公交車,我從高樓的窗口往下看:一個高高瘦瘦的青,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內(nèi)在世界和我的一樣波濤深邃,但是,我進(jìn)不去。一會兒公交車來了,擋住了他的身影。車子開走,一條空蕩蕩的街,只立著一只郵筒。
⑨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yuǎn)。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⑩
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識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個背影有關(guān)。
⑾
博士學(xué)位讀完之后,我回臺灣教書。到大學(xué)報到第一天,父親用他那輛運送飼料的廉價小貨車長途送我。到了我才發(fā)覺,他沒開到大學(xué)正門口,而是停在側(cè)門的窄巷邊。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車內(nèi),準(zhǔn)備回去,明明啟動了引擎,卻又搖下車窗,頭伸出來說:“
女兒,爸爸覺得很對不起你,這種車子實在不是送大學(xué)教授的車子。”
⑿
我看著他的小貨車小心地倒車,然后“
噗噗”
駛出巷口,留下一團黑煙。直到車子轉(zhuǎn)彎看不見了,我還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⒀
每個禮拜到醫(yī)院去看他,是十幾后的時光了。推著他的輪椅散步,他的頭低垂到胸口。有一次,發(fā)現(xiàn)排泄物淋滿了他的褲腿,我蹲下來用自己的手帕幫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糞便,但是我必須就這樣趕回臺北上班。護士接過他的輪椅,我拎起皮包,看著輪椅的背影,在自動玻璃門前稍停,然后沒入門后。
⒁
我總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機場。
⒂
火葬場的爐門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屜,緩緩?fù)盎。沒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離爐門也不過五米。雨絲被風(fēng)吹斜,飄進(jìn)長廊內(nèi)。我掠開雨濕了前額的頭發(fā),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記得這最后一次的目送。
⒃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yuǎn)。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
16
.文中畫線的兩段文字完全一樣,意思卻不盡相同,請簡要分析不同之處。(6
分)
17
.“
我總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機場”
一句獨立成段,有人說是總結(jié)上一段,也有人說是開啟下一段,你認(rèn)為呢?請簡要分析。(5
分)
18
.本文與朱自清的《背影》有異曲同工之妙,請分析二者表現(xiàn)手法上的異同。(6
分)
19
.下列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當(dāng)?shù)膬身検牵?
)(4
分)
A
.龍應(yīng)臺的文字看似溫柔婉轉(zhuǎn),實則充滿了對人生深沉的感慨,表現(xiàn)出對人生的幻滅。
B
.文章前后各有一段寫景的文字,前者用秋天的果實隱喻兒子的成長,后者用雨絲渲染悲涼的氛圍。
C
.“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
一句,用反復(fù)的修辭手法突出“
我”
了解的過程之慢。
D
.兒子由上小學(xué)時和我手牽手、進(jìn)教室時不斷地回頭,到勉強忍受我的深情,再到完全關(guān)閉內(nèi)心世界,反映了我對孩子教育的失敗。
E
.父親用小貨車送“
我”
到大學(xué)時,不送到正門口,卻送到側(cè)門的窄巷邊,可見父親為維護女兒的自尊心用心細(xì)微。
參考答案:中小學(xué)作文閱讀答案網(wǎng)整理
16
. ①
角度不同,前者是以母親的視角,后者是以女兒的視角。或者答:前者是對目送兒子的感悟,后者是對目送父親的感悟。(一點1
分)
②“
不必追”
的內(nèi)涵不一樣,前者重在說兒子長大、獨立是一種必然,后者重在是說父親離去是自然規(guī)律。(一點1
分)
③
在文中的地位不完全相同,前者承上啟下,后者是對全文的總結(jié)。(一點1
分)
17
.參考答案一:總結(jié)上一段(1
分)。“
總是”“
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機場”
,突出“
我”
既要工作又要探望父親的辛苦和忙碌(2
分),也回答了裙子上沾著糞便趕回臺北上班的原因(2
分)。
參考答案二:開啟下一段(1
分)。“
總是”“
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機場”
,強調(diào)這種情形對“
我”
而言是常事(2
分),但這一次的原因卻不一樣,是去送別父親(2
分)。
要求能言之成理。
18
. 相同之處:體裁相同,都是散文;題材相同,都是寫親人之間送別的事情。(一點1
分)
不同之處:立意上,朱文重在懷念,龍文重在感悟;(一點1
分)
構(gòu)思上,朱文是一個鏡頭反復(fù)呈現(xiàn),龍文是六個鏡頭依次呈現(xiàn);(一點1
分)
角度上,朱文的“
我”
被動接受父親的“
背影”
,龍文的“
我”
主動“
目送”
兒子和父親離去。(一點1
分)(寫出兩個方面即可)
19
. A
(沒有對人生的幻滅) D
(不能由此判定教育的失敗)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484235.html
相關(guān)閱讀:《生命 韓少功》閱讀答案
《訪葉圣翁》閱讀答案
韓少功散文閱讀《另一片天空》附答案
《你為什么要流走》閱讀答案
《奈曼怪柳》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