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題。
夏侯詳字叔業(yè),譙郡人也。十六,遭父艱,居喪哀毀。三廬于墓,嘗有雀三足,飛來集其廬戶,眾咸異焉。服闋,刺史殷琰召補主簿。
宋泰始初,琰舉豫州叛,宋明帝遣輔國將軍劉?討之,攻守連月,人情危懼,將請救于魏。詳說琰曰:“
今日之舉,本效忠節(jié);若社稷有奉,便歸身朝廷,何可屈身北面異域。且今魏氏之卒,近在淮次,一軍未測去就,懼有異圖。今若遣使歸款,必厚相慰納,豈止免罪而已。若謂不然,請充一介。”
琰許之。詳見?曰:“
將軍嚴圍峭壘,矢刃如霜,城內(nèi)愚徒,實同困獸,士庶懼誅,咸欲投魏。仆所以逾城歸德,敢布腹心。愿將軍弘曠蕩之恩,垂霈然之惠,解圍退舍,則皆相率而至矣。”
?許之。即日琰及眾俱出,一州以全。
齊明帝為刺史,雅相器遇。及輔政,招令出都,將大用之。每引詳及鄉(xiāng)人裴叔業(yè)日夜與語,詳輒末略不酬。帝以問叔業(yè),叔業(yè)告詳。詳曰:“
不為福始,不為禍先。”
由此微有忤。出為征虜長史、義陽太守。
建武末,荊州中兵參軍劉山陽先在州,山陽副潘紹欲謀作亂,詳偽呼紹議事,即于城門斬之,州府乃安。遷司州刺史,辭不之職。
高祖義兵起,詳與穎胄同創(chuàng)大舉。凡軍國大事,穎胄多決于詳。及高祖圍郢城未下,穎胄遣衛(wèi)尉席闡文如高祖軍。詳獻議曰:“
窮壁易守,攻取勢難;頓甲堅城,兵家所忌。誠宜大弘經(jīng)略,詢納群言。軍主以下至于匹夫,皆令獻其所見,盡其所懷,擇善而從,選能而用,不以人廢言,不以多罔寡。又須量我眾力,度賊樵糧,窺彼人情,權其形勢。”
高祖嘉納焉。
天監(jiān)二,抗表致仕,詔解侍中,進特進。三,遷湘州刺史。詳善吏事,在州四載,為百姓所稱。州城南臨水有峻峰,舊老相傳,云“
刺史登此山輒被代。”
因是歷政莫敢至。詳于其地起臺榭,延僚屬,以表損挹之志。六,病卒,時七十四。
(節(jié)選自《梁書》)
5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
A
.服闋,刺史殷琰召補主簿
闋:停止,終了
B
.仆所以逾城歸德,敢布腹心
腹心:指親信
C
.由此微有忤
忤:違反、不順從
D
.天監(jiān)二,抗表致仕
致仕:辭官
6
.下列句子中全都能表現(xiàn)夏侯詳多謀善斷的一項是(3
分)
①
今若遣使歸款,必厚相慰納 ②
不為福始,不為禍先
③
詳偽呼紹議事,即于城門斬之 ④
遷司州刺史,辭不之職
⑤
又須量我眾力,度賊樵糧 ⑥
詳于其地起臺榭,延僚屬
A
.①⑤⑥ B
.②③④ C
.①③⑤ D
.②④⑥
7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
A
.夏侯詳十六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夏侯詳極為傷心,葬了父親之后,就在父親的墓旁結廬居住,為父親守孝,這一住就是三。
B
.宋泰始初,殷琰舉豫州之眾反叛,在受到劉?討伐危急之時,夏侯詳去向劉?求和,經(jīng)過他的努力,劉?最終答應了夏侯詳?shù)恼埱蟆?br />C
.高祖起義兵之時,夏侯詳與蕭穎胄一同來抵抗高祖。當時凡是軍國大事,蕭穎胄多和夏侯詳共同商討,而且大多數(shù)由夏侯詳來決斷。
D
.夏侯詳胸懷坦蕩,在任湘州刺史時,當時傳說刺史登臨城內(nèi)一座山將免官去職,歷任的刺史們都不敢登這座山,而夏侯詳卻無所顧忌。
8
.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
分)
(1
)且今魏氏之卒,近在淮次,一軍未測去就,懼有異圖。(4
分)
譯句: ▲ ▲
(2
)及輔政,招令出都,將大用之。(3
分)
譯句: ▲ ▲
(3
)及高祖圍郢城未下,穎胄遣衛(wèi)尉席闡文如高祖軍。(3
分)
譯句: ▲ ▲
參考答案:
5
.B
(腹心:猶言至誠之心,即衷心)
6
.C
(②
說的是夏侯詳?shù)?a href='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rensheng/' target='_blank'>人生態(tài)度,④
說的是夏侯詳辭不就職,⑥
說的是夏侯詳謙虛退讓。三者均與人物的“
多謀善斷”
無關)
7
.C
(“
一同來抵抗高祖”
表述錯誤,應為“
兩人共同響應”
)
8
.(1
)況且現(xiàn)在北魏軍隊靠近淮河邊駐扎,全軍的去留無法預測,恐怕有別的圖謀。(“
次”“
去就”“
異圖”
各1
分,語意表達通順1
分。“
去就”
也可以譯為“
去向”“
行動”
等)
(2
)等到齊明帝輔佐朝廷政務時,招令夏侯詳一同出城,準備重用他。(“
及輔政”“
大用”
各1
分,語意表達通順1
分)
(3
)當高祖率軍圍攻郢城卻久攻不克時,穎胄派遣衛(wèi)尉席闡文到高祖軍中去。(“
未下”“
如”
各1
分,語意表達通順1
分)
【參考譯文】
夏侯詳字叔業(yè),譙郡人。十六歲那,父親去世,他為父親守喪因過度悲哀而損傷身體。在服喪的三時間里,他在墓旁搭蓋小屋居住,曾有三只腳的麻雀飛來停在小屋的門上,大家都感到非常詫異。三喪滿,刺史殷琰征召他補主簿之職。
宋泰始初,殷琰占據(jù)豫州反叛朝廷,宋明帝派遣輔國將軍劉?前去討伐,雙方攻守連月,城內(nèi)叛軍人情危懼,軍心動搖離散,殷琰打算向北魏求援。夏侯詳勸殷琰說:“
我們現(xiàn)在的行動,本意是對皇室表示忠節(jié);如果今天朝廷有人主持,就應該歸附朝廷,怎么可以屈身投靠北方異族呢。而且現(xiàn)在北魏軍隊已接近淮河,全軍如果難測去就,怕會有反叛的圖謀。現(xiàn)在如果就派使者去表白我們的誠意,他們一定會高興地接納,豈止是免除死罪呢。如果不信,請讓我充任使者。”
殷琰同意派他前去。夏侯詳見到劉?后說:“
將軍你嚴圍壁壘,矢刃如霜,我們城中守軍,實同困獸。軍民害怕將軍誅殺,
都打算投降北魏。我現(xiàn)在之所以出得城來,
向您坦露真誠的心意,只是希望將軍您能弘浩蕩之恩德,
降霈然之恩惠,
下令解圍退兵,
那么我們都會相繼前來歸降了。”
劉?答應了夏侯詳?shù)臈l件。即日殷琰及其部將全都出城投降,全州的百姓得以保全。
齊明帝為刺史的時候,對他極為器重。等到齊明帝輔佐朝廷政務時,
招令夏侯詳一同出城,
準備重用他。明帝常常整日整夜跟夏侯詳及同鄉(xiāng)裴叔業(yè)一起談話,
夏侯詳卻表現(xiàn)得漫不經(jīng)心,不予酬答。明帝就問叔業(yè)什么原因,
叔業(yè)將明帝的疑問告訴夏侯詳,
夏侯詳回答說:“
不為福始,
不為禍先。”
因此明帝有點不悅。夏侯詳出為征虜長史、義陽太守。
齊建武末,
荊州中兵參軍劉山陽事先還在荊州,
山陽的副將潘紹欲謀反,
夏侯詳就假裝叫潘紹前來議事,
在城門口斬了他,
荊州各府因此得以安定。夏侯詳遷司州刺史,
但他卻推辭而不去上任。
高祖發(fā)兵起義時,
夏侯詳與蕭穎胄協(xié)助高祖同創(chuàng)大業(yè)。凡是軍國大事,
穎胄多向夏侯詳求教。當高祖率軍圍攻郢城卻久攻不克時,
穎胄派遣衛(wèi)尉席闡文到高祖軍中。夏侯詳向高祖獻計說:“
越是處境艱危的壁壘越容易堅守,而想攻取它卻很困難;
駐兵攻取堅城乃是兵家之大忌。確實應該多加謀劃,廣泛詢問并采納大家的意見,規(guī)定軍主以下直至平民百姓,都把他們的見解獻上來,盡其所想,擇善而從,并且選用能人,
不以人廢言,
不以多罔寡。還需要正確估量自己的實力以及敵人的糧草儲備,
窺探敵方的軍心民情,
權衡雙方的形勢。”
高祖表示贊許并采納了他的計謀。
天監(jiān)二,
夏侯詳上表朝廷,請求辭去官職,
高祖頒詔解除他侍中之職,
晉升為特進。天監(jiān)三遷為湘州刺史。夏侯詳善于處理政事,
在湘州任職的四時間里,
為老百姓所稱頌。湘州城南面臨水處有座險峻的山峰,
古老的傳說說“
刺史如果登上此山官職就會被取代”
。因此歷任的官員都不敢到那兒去。夏侯詳卻命人在山上建造起亭臺樓榭,
延請僚屬,
以表達自己謙虛退讓的志向。天監(jiān)六,
夏侯詳生病去世,
時七十四歲。
(摘自漢語大辭典出版社《二十四史全譯•
梁書》)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473096.html
相關閱讀:文言文閱讀《申徽,字世儀》
《簡肅薛公墓志銘》閱讀答案及譯文
《論梁元帝讀書》閱讀答案翻譯
明?張弼《義士楊景和塤傳》閱讀答案
《信陵君救趙論》閱讀答案附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