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06
10
月,我來到長沙去赴一個讓我魂牽夢繞的約會,而我心中的“戀人”就是那座千學府——岳麓書院。
。2
)正當我隨著人流,腳步匆匆地撲向它懷抱的時候,道邊一座孤零零的小亭靜靜地走進了我的視線。它掩映在書院前的一片綠陰叢中,前面湘江碧波滾滾,浩蕩北去,后面岳麓群峰巍然屹立,紅葉似火。小亭孤獨地守望著幾株蒼老的古柏,歲月的風雨雕刻出它的斑駁,歷史的煙云也暗淡了它昔日的異彩流光。那是一座樸實無華的小亭,卻有一個令我驚異的名字——自卑亭。在這個崇尚自信,張揚個性的時代,一座小小的“自卑亭”留住了我匆匆的腳步,也留住了我浮躁的心。于是,在層林盡染的岳麓山下,我也用謙遜的磚和真誠的瓦在我輕狂的心中搭建了一個“自卑亭”。
。3
)自卑亭的亭名源出《中庸》:“君子之道,譬如行遠,必自邇;譬如登高,必自卑。“邇”,近也,“卑”,低矣。其意在說人的道德修養(yǎng)方法,好比長途跋涉,須從近處開始,好比攀登高峰,須從低處開始。從自卑亭再向上走二百多米就看到了山腳下岳麓書院那古樸的院門,就見到那副家喻戶曉的對聯(lián):“惟楚有材,于斯為盛”,從中透出的自信,從中洋溢的豪情,讓人油然而生追求與超越的力量。從書院走出,佇立在自卑亭內(nèi),耳邊回響著先賢的諄諄告誡:自卑是修養(yǎng),自卑是進取,自卑是境界。湘水湯湯,翻滾著“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的波瀾;岳麓巍巍,高聳著“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的峰巒。從自卑亭到院門這二百多米的路,走過的是從自卑到自信的心路歷程,又何嘗不是一條走向成功的必經(jīng)之路呢?
我似乎明白了這座書香醉人的院子中為什么走出那么多思想巨人的原因了。佇立在自卑亭內(nèi),仿佛行走在歷史的畫卷之中:昔日莘莘學子身處自卑亭內(nèi),俯首自問,孜孜以求;向隅苦讀在書院之中,昂首向天,志存高遠。
(4
)在金庸的小說中,獨孤求敗是我的偶像。他一生之中,三把寶劍演繹出武術的精深和生命的玄妙。青時利劍“凌厲剛猛,無堅不摧”;中時重劍“重劍無鋒,大巧不工”;老時木劍“不滯于物,草木竹石均可為劍”。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追求者的執(zhí)著和大師的謙恭與自省。在這個浮躁的時代,謙遜的品格、勤勉的作風往往被看做是守舊與過時,見到更多的情景是自己站在高高的峰頂,仰天長嘯:我為什么這么高,我為什么這么壯,我為什么這樣美!
其實他不知道高大的不是自己而是腳下的山峰。常常讓我感動的是有一位瑞典前首相,他雖出身泥水匠,但他做泥水匠時是一個出色的泥水匠,當首相時是一個偉大的首相。曾經(jīng)有記者采訪他:“你當泥水匠和當首相的感覺有什么不同?
”他的回答出乎人們的意料:“感覺都是一樣的,那就是站在高處而不頭暈。”我敬佩他的幽默,更敬佩他的品格,如果人的一生都不頭暈,那么就能避免從高處跌落的危險。站在高處不頭暈,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美德。
。5
)我曾經(jīng)登上空曠荒涼的幽州臺,陳子昂孤獨的淚水夾帶著唐風宋雨吹進我的生命里;我也在月落烏啼的寒山寺中側(cè)耳凝聽,張繼深沉的嘆息伴著悠遠的鐘聲,穿越浩瀚的歷史,回蕩在我心中。生活有時需要我們放低自己的高度,這樣我們才能飛得更高、更遠;生命有時需要我們?nèi)サ粢恍└∪A的色彩,這樣生命的底色才會更純粹、更迷人。而當狂妄的迷霧遮住我們視線的時候,愚昧的陷阱就會在腳下張開血盆大口。
(6
)人的生命很短,人的生命又很長。但我相信靈魂的永存,燦爛的靈魂可以照亮世界上最卑微的生命。而每一個高貴靈魂升華的軌跡也許都有這樣的曲線:自卑、謙遜地出發(fā),勇敢地奔向自信,最終超越可怕的平庸。就像偉大的牛頓說的那樣:“我只是一個在河邊玩耍的孩子,偶爾撿到了一個貝殼。”然而他懷著謙卑的心,撿到的卻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貝殼。
16.
根據(jù)第五段劃線的內(nèi)容,寫出相應的詩句。(2
分)
17.
第二段描寫了什么內(nèi)容?有何用意?(3
分)
18.
“那是一座樸實無華的小亭,卻有一個令我驚異的名字——自卑亭”
一句中
“樸實無華”
和
“驚異”
這兩個詞有何妙處?(2
分)
19.
文章第三段中,先寫什么是自卑,接著又引用
“惟楚有材,于斯為盛”
這副對聯(lián)來強調(diào)自信,這是為什么?(2
分)
20.
文中所說的“自卑”是什么意思?作者是否認為人要有自卑?為什么?(3
分)
參考答案:中小學作文閱讀答案網(wǎng)整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446022.html
相關閱讀:《林肯的鼻子》閱讀答案
“長城富于強烈的生命節(jié)奏”閱讀答案
《賣酒者傳 魏禧》閱讀答案詳解及參考譯文
《詩人的死是生》閱讀答案
《香格里拉札記》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