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貴州 金沙 王義翔
一、關(guān)于散文說法
▲散文是相對于詩歌、戲劇、小說的一種文學樣式。
▲散文是一種最適于抒寫作者主觀情感、心靈的文學樣式。它是一種“自我”的文學,“個性”的文學。
▲散文就是追求生命意義的開拓。如《荷塘月色》《我的空中樓閣》《故都的秋》。
▲散文是內(nèi)心的獨白,是對讀者朋友的傾訴,寫散文就是要頑強地表現(xiàn)自己。(張守仁)
▲散文是作者與讀者在艱辛的人生長途上小憩時的悄聲對話和共同思索。(余秋雨)
開拓自己的生命空間······使每個生命表述得更徹底,更有詩意。
▲散文是一種作者寫自己經(jīng)歷見聞中的真情實感的靈活精干的文學體裁。
而“散文”一詞大概出現(xiàn)在北宋太平興國(976年十二月—984年十一月)時期。
▲《辭!氛J為[1]:中國六朝以來,為區(qū)別于韻文和駢文,把凡不押韻、不重排偶的散體文章,包括經(jīng)傳史書在內(nèi),概稱“散文”。后又泛指詩歌[2]以外的所有文學體裁。隨著時間發(fā)展,散文的概念由廣義向狹義轉(zhuǎn)變,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百度百科)
二、散文特點:“形散而神不散”這是散文的重要特點。所謂“形散”,主要指散文的取材十分廣泛自由,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形散還指它的表現(xiàn)方法不拘一格。組織材料,結(jié)構(gòu)成篇也比較自由。所謂“神不散”,主要是從散文的立意方面說的,即散文所要表達的主題必須明確而集中,無論散文的內(nèi)容多么廣泛,表現(xiàn)手法多么靈活,無不為更好的表達主題服務(wù)。
三、教學現(xiàn)狀
散文是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在近幾年的高考偏重于小說的考查,試卷中占的比重雖然較小。有效進行散文教學也是目前高中語文教學的教學重點,然而,當下的散文教學,存在著以下幾個問題。
(一)教考分離:從閱讀心態(tài)是不敢讀,從閱讀方法看是讀不懂,從解題技巧看是答不好。
(二)精美的散文作品與乏味的學生。
散文是文學性很強的文體,是一種最直接、最徹底、最真實地表現(xiàn)作者內(nèi)心世界,傳遞作者深摯感情的文體。散文有著形式靈活、語言優(yōu)美、意境深遠的特點。所以散文又有著“美文”的稱呼。然而這樣的美文一旦進入課堂教學,卻變得索然無味,本應(yīng)該是學生較為樂意接受和閱讀的文體,卻激發(fā)不了學生的興趣,難以和學生產(chǎn)生共鳴。
(三)缺乏教師的誦讀指導。
美文是要感情投入,拿捏到位的朗讀的,這往往比支離破碎的分析更能體現(xiàn)散文的語言美、情感美和意境美。但是當下的散文教學中朗讀的分量越來越小,老師們好像對時間極為吝嗇,不愿花太多的時間朗讀,讓學生去體驗。為數(shù)不多的朗讀又總是那么乏味,學生難以走進文本,難以投入情感。就像一杯香茗需要細品一樣,一口吞下去就像和白開水一樣。
(四)對文章缺乏整體感知,難以入境。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1116116.html
相關(guān)閱讀:《陽關(guān)雪 余秋雨》閱讀
張曉風《不朽的失眠》閱讀答案
《歷史文人筆下的居庸關(guān)》閱讀答案
《在樹的輪中生長的樂器》閱讀答案
《陸地上的船》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