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石家莊高一歷史下學期期末試題B卷(含答案)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一 來源: 高中學習網



j

石家莊市2011~2012學年度第二學期期末考試
高一歷史試卷
本試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非)兩部分。滿分100分?荚嚂r間60分鐘。
第Ⅰ卷(選擇題 共75分)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50小題,每小題1.5分,共計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
1.史書載:“(東漢)立春之日………… 京師百官皆衣青衣…………施土牛耕人(泥塑的牛和人)與門外,以示兆民,”這一隆重儀式說明了
A.統治者重視春耕生產 B.鐵犁牛耕始于東漢
C.立春乃統治者祭祖之日 D.東漢時期制瓷業(yè)發(fā)達
2.下列圖片中的生產工具,出現時間的先后順序是:
① ② ③ ④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③ C. ②①④③ D .①③②④
3.“鐵犁牛耕”開始在中原地區(qū)成為我國古代農業(yè)的耕作方式,是在
A.春秋戰(zhàn)國時期 B.秦漢時期
C.魏晉時期 D.隋唐時期
4.中國古代的民營手工業(yè)生產的產品主要供
A.官府使用 B.民間消費 C.家庭消費 D.繳納貢賦
5.史籍記載,西漢初期,大工商業(yè)者“采鐵石鼓鑄,煮海為鹽,一家聚眾或至千余人”、“深窮澤之中成奸偽之業(yè)”?梢娫摃r期:
A.制鹽冶鐵行業(yè)出現較大規(guī)模的民營作坊 B.政府的重農抑商政策沒有產生實際作用
C.民營手工業(yè)規(guī)模和技術超過官營手工業(yè) D.民營作坊采用水力鼓風和高爐煉鐵技術
6.歌謠:“黃道婆,黃道婆,教我紗,教我布,二支筒子二匹布”描述的是
A.西漢時期的絲織業(yè) B.北宋時期的絲織業(yè)
C.元代的 棉紡織業(yè) D.明清資本主義萌芽
7.如果你選用如下圖片進行研究性學習,那么應確定的研究主題是

宋針鋪商標及銅版 北宋“交子” 《清明上河圖》局部 南宋海船
A.宋代國家統一 B.民族政權并立 C.宋代商業(yè)繁榮 D.宋代民族融合
8.宋代的商業(yè)與唐代相比有了非常大的變化,有一位學者專門為此寫了一本書,請你為這本專著選擇一個合適的名稱
A.《坊墻倒塌以后》 B.《汴河兩岸》
C.《長安城的落日》 D.《宋代東京城的輝煌》
9.“估客無住著,有利身則行。出門求火伴,入戶辭父兄……”唐代元稹這首《估客樂》主要描述了
A.商人生活困難,沒有固定的住址 B.商人按地域結成商幫
C.商人為求利而奔走于東南西北 D.商人喜歡外出旅游
10.《史記‧貨殖列傳》載:“《周書》曰:‘農不出則乏其食,工不出則乏其事,商不出則三寶絕,……!攨T少則澤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司馬遷認為
A.西周實行“工商食官” B.秦漢采取重農抑商
C.耕種、開采、加工、交換本末有別 D.農工皆本,經濟民生
11.從經濟的角度看,明清時期中國已經處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夠說明這一結論的是
A.租佃制經營方式的推廣
B.制瓷、礦冶等手工業(yè)技術均有較大進步
C.蘇州絲織業(yè)“小戶聽大戶呼織”“計日取值”
D.世界白銀的一半流人中國,市面上大量使用
12.某校高中歷史興趣小組在探究“古代中國經濟發(fā)展及其對外貿易”題時,得出以下部分結論。你認為其中不正確的是
A.中國古代的土地制度經歷了氏族公社所有、井田制到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變
B.東漢時期出現的灌鋼法提高了鋼鐵冶煉技術和產量
C.兩宋商業(yè)突破傳統商業(yè)時間、空間的限制,發(fā)展到新的水平
D.重農抑商、海禁和閉關鎖國政策是影響明清時期資本主義萌芽發(fā)展的主要因素
13.近代中國的經濟結構發(fā)生巨大變化,自然經濟開始解體。下列現象最能說明自然經濟開始解體的是
A.農民喪失土地的現象嚴重    B.洋紗、洋布暢銷,手工棉紡織業(yè)衰敗
C.五口通商后關稅大幅降低   D.洋務派創(chuàng)辦一批近代軍事和民用工業(yè)
14.中國近代民族工業(yè)興起于
A.鴉片戰(zhàn)爭期間 B. 洋務運動期間 C.甲午戰(zhàn)爭期間 D. 戊戌變法期間
15.學校歷史探究小組找到下列一組圖片,該小組成員為它們確立的主題中,最恰當的是

A.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 B.中國工業(yè)化的曲折發(fā)展歷程
C.民族資產階級探索強國之路 D.中國軍事工業(yè)的產生和發(fā)展
16.民國初期的一則報紙廣告中有“敬告全國同胞樂用人人必需之國貨”等字樣。作為直接證據,它可以用于研究
A.外資企業(yè)出現 B.洋務運動興起 C.工人運動高漲 D.實業(yè)救國熱潮
17.法幣100元在1937年可以買兩頭黃牛,到了1947年卻只能買一個煤球。導致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美國商品的涌入 B.國民政府的惡性通貨膨脹政策
C.繁重的苛捐雜稅 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
18.19世紀末,東桓臺縣苗世厚四兄弟在濟南濼口經營糧食貿易,很快形成資金逾萬的苗氏集團。苗氏集團得以發(fā)展的原因不包括
A. 西方列強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 B. 社會上興起了一股實業(yè)救國的思潮
C. 清政府放寬了對民間設廠的限制 D. 自然經濟進一步瓦解
19.1882年商人何坤在廣州開辦自水公司,地方紳士以“有傷風水”為由極力阻撓,何坤只好做罷。這反映了
A.開辦企業(yè)必須符合民間風俗 B.民族工業(yè)產生的條件還不成熟
C.洋務企業(yè)懼怕民族工業(yè)與之爭利 D.守舊勢力阻礙了民族企業(yè)發(fā)展
20.下列圖中五條曲線反映了1840-1956年我國五種經濟形態(tài),即自然經濟、民族資本、外國資本、洋務資本與官僚資本的發(fā)展變化情況,其中曲線E代表官僚資本,請問ABCD哪一曲線代表民族資本發(fā)展軌跡
21.決定近代中國民族資 本主義歷史命運的根本因素是
A.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 B.本國封建勢力的壓迫
C.外國資本主義的壓迫與剝削 D.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
22.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chuàng)造”,反映了中國民族工業(yè)從無到有,由弱到強的發(fā)展歷程。 下面敘述不正確的是
A.洋務運動中誕生了中國第一批近代企業(yè)
B.張謇倡導“ 實業(yè)救國”,創(chuàng)辦了大生紗廠
C.“一五計劃”完成,我國實現了工業(yè)化
D.改革開放后,中國工業(yè)創(chuàng)新水平不斷提高
23. 下面是一名同學整理的歷史讀書筆記,記錄了某一歷史時期的情況

對此歷史時期,正確的認識是
A.從“左”傾冒進到國民經濟調整 B.從國民經濟恢復到“一五”計劃完成
C.從“化大革命到實施撥亂反正 D.從改革開放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24.中國人過年有寫對聯的習慣,一副好對聯往往能夠反映一個時代的風貌,下列對
聯反映時間先后排列是 ①“食堂巧煮千家飯,公社飽暖萬人心” ②“萬里河歸人民,五億群眾慶新生” ③“柳暗花明萬木春堅持科學發(fā)展觀喜桑田好雨,鵬程麗日三十載促進市場繁榮慶經貿惠風” ④“自主權打通富裕路,責任制架起幸福橋”
A.①②④③ B.①②③④ C.③④①② D.②①④③
25.改革開放以,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出現了不少流行詞語,下列各組中,都是從屬于20世紀80年代開始流行的是
A.階級斗爭 一國兩制 無私奉獻 B.體制改革 中國特色 經濟特區(qū)
C.市場經濟 勤儉節(jié)約 休閑娛樂 D.和諧明 注重環(huán)保 小康社會
材料
(1)1869年發(fā)昌機器廠建立
(2)1873年輪船招商局成立
(3)1922年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4)1990年浦東開發(fā)開放
26.在某中學的“上海鄉(xiāng)土史”程上,老師要
求學生按指定材料(見右表)確定一研究主
題。以下切合材料的主題是
A.上海工業(yè)化一瞥
B.改革開放在上海
C.上海,中國現代化的縮影
D.上海,紅色的搖籃
27.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逐漸形成的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新格局,正確的表述
A.經濟特區(qū)——沿海經濟開放區(qū)——沿海開放城市——內地
B.沿海開放城市——內地——經濟特區(qū)——沿海經濟開放區(qū)
C.經濟特區(qū)——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qū)——內地
D.沿海經濟開放區(qū)——經濟特區(qū)——沿海開放城市——內地
28.1992年被人們稱為中國30年改革進程標志性的分水嶺。“如果說此前中國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應該說人們終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弊鞒鲞@一判斷的主要依據是
A.制定了改革開放的 基本國策 B.肯定了私營經濟的合法地位
C.確立了市場經濟的改革目標 D.形成了立體全面的開放格局
29. 鄧小平說:“證券、股市,這些東西究竟好不好,有沒有危險,是不是資本主義獨有的東西。社會主義能不能用?允許看,但要堅決地試?磳α,搞一兩年對了,放開;錯了糾正,關了就是了!边@段話主要反映的是
A.經濟建設既要防“左”又要反“右” B.經濟體制改革重心從農村轉向城市
C.沒立沿海經濟特區(qū)有必要進行試驗 D.市場經濟并不是資本主義所獨有的
30.《春天的故事》中唱到:“1992年,又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寫下詩篇!边@里的詩篇不包含
A.“在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設立經濟特區(qū)” B.“黨的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
C.“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 D.“發(fā)展才是硬道理”
31. 有軌電車初入上海之時,上海人都說電車乘不得,偶一不慎,就要觸電,電車公司即在車旁標著“大眾可座、穩(wěn)快價廉”字樣,以資號召,且婦女可出三等車資而坐頭等座位。此后,上海市民逐漸接受了方便而價廉的電車。這段材料說明 A.有軌電車最早進入上海 B.廣告推動出行方式變化
C.婦女社會地位十分低下 D.傳統交通工具遭到拋棄
32.“番菜爭推一品香,西洋風味睹先嘗。刀叉耀眼盆盤潔,我愛香檳酒一觴。”這種情況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現于
A.明朝 B.清朝 C.民國 D.新中國
33. 1905年在北 京前門大觀樓影院放映了中國人自己攝制電影是
A.《定軍》 B.《歌女紅牡丹》 C.《漁光曲》 D.《風云兒女》
34. 一位學者說:“中國近代化的過程是天朝迷夢破滅的過程,隨著天朝迷夢的破滅,原先自高自大,自以為是的中國人對于一向所賤視的稱之為蠻夷、譏之為鬼子的外國人不得不刮目相看,甚至對西方明產生盲目的崇拜。在這樣的情況下,洋人對于纏足風俗的反對態(tài)度勢必會對中國社會產生影響。”(右圖為清朝女子,右圖為民國初年的時尚女郎)下列對此敘述正確的是
A. 民國時期政府頒布廢止纏足法令
B. 新化運動時期消滅了纏足風俗
C. 洋務運動時期主張廢止纏足
D. 戊戌變法時期提倡立法進行干預
35.15至17世紀在歐洲被稱為“擴張的時代”。用全球史觀審視“擴張”所產生的影響主要是
A.促進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 B.為西歐國家進一步擴張?zhí)峁┝藯l件
C.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對隔絕的狀態(tài) D.加速了資本的原始積累過程
36.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說:“那時的西歐是無可匹敵的,它擁有向外猛沖 的推動力——宗教動力、思想騷動、經濟活力、技術進步和有效動員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國!辈牧现赋隽
A.新航路開辟的原因和條件B.啟蒙運動的歷史影響
C.近代科技發(fā)展的社會基礎D.殖民擴張的客觀作用
37.在“新航路的開辟”地圖中,開辟線路1和線路2的航海家分別是

A. 達•伽馬、哥倫布 B. 麥哲倫、哥倫布
C. 迪亞士、 麥哲倫 D. 哥倫布、麥哲倫

38.新航路的開辟,對世界市場的形成有直接作用的是
A.“商業(yè)革命” B.“價格革命” C .美洲進入世界大家庭 D.工商業(yè)資本主義力量增強
39.16—18世紀,在美洲大陸出現了許多被稱為新西班牙、新法蘭西、新奧爾良、新尼德蘭、新英格蘭的地名,這些地名的出現是因為
A.工業(yè)革命推動了城市化進程
B.歐洲殖民者對美洲的侵略和掠奪
C.探險家對美洲的探索范圍不斷擴大
D.大批美洲獨立國家紛紛建立
40.17世紀中期,由于英國頒布《航海條例》,而和英國發(fā)生三次戰(zhàn)爭的國家是
A.西班牙 B.葡萄牙 C.英國 D.荷蘭
41.歷史學家羅榮渠指出:“英國發(fā)展的領先地位是在17、18兩個世紀中逐步形成的!贝俪捎邦I先地位”的因素不包括
A.海外市場的形成 B.壟斷組織的出現 C.圈地運動的推進 D.民主制度的確立
42.荷蘭詩人馮德爾曾經寫道:“我們阿姆斯特丹人揚帆遠航……利潤指引我們跨海越洋。為了愛財之心,我們走遍了世界上所以的海港”上述情形最可能出現在
A.15世紀 B.16世紀 C.17世紀 D.18世紀
43.英國曼徹斯特地區(qū),在18世紀80年代初只有棉紡廠兩家,短短的時間內棉紡廠發(fā)展很快;1802年52家,1809年64家,1830年99家。以上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A.珍妮紡紗機推動工業(yè)發(fā)展 B.蒸汽動力的普遍推廣
C.鐵路交通大規(guī)模興建 D.英國棉紡品大量涌人中國
44.某歷史著作中主要有“火車的發(fā)明”、“大清帝國的衰落”、“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逐漸縮小的世界”等章節(jié)。此著作研究的主題最有可能是
A.工業(yè)明下的世界 B.晚清政府的徘徊與掙扎
C.社會主義從理想到現實 D.東西方的隔絕與沖突
45 .到1850年,在工人中間,戀愛婚姻已經取代工業(yè)化前的那種長期求婚過程和買賣婚姻。當時一位法國人說:“現在的年輕人經常讓有很多嫁妝的姑娘求婚不成,因為他們結婚一般是因為相愛而不是為了財產!蹦隳艿贸龅男畔⒂
①工人的物質生活正在逐步改善 ②婚姻和家庭的觀念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
③觀念的變化是因為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的發(fā)展 ④社會主義運動的蓬勃發(fā)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46.下列工業(yè)革命的成果,按照發(fā)明的時序排列正確的是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①③②④ D.②①④③
47. 右側四幅圖反映了兩次工業(yè)革命中的一些新 發(fā)明新創(chuàng)造,其中在第二次工業(yè)革命中出現的是
A.圖1
B.圖2
C.圖3
D.圖4

48.在第二次工業(yè)革命中,扮演非常重要角色的 國家是
A.英國和法國 B.俄國和日本 C.美國和德國 D.美國和英國
49.在第二次工業(yè)革命中,出現眾多新發(fā)明、新技術的主要領域不包括
A.紡織領域 B.交通領域 C.電力工業(yè) D.化學工業(yè)
50.“科學開始對工業(yè)沒什么影響!贿^1870年以后,科學開始起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漸漸地成為所有人工業(yè)生產的組成部分。電力時代,也就是第二次技術革命,其引發(fā)力量不是自生產技術本身,而是自似乎同生產沒有關系的科學研究成果!辈牧戏从沉说诙喂I(yè)革命的 主要特點是
A.興起于重工業(yè) B.科學和技術緊密結合
C.首先發(fā)生在英國 D.電力的廣泛使用

第Ⅱ卷(非選擇題 共25分)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1小題,25分,答案請寫在答題紙上。
51.(25分)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 夫在蕓耨,妻在機杼,民無二事,則有儲蓄!合姆虺鲇谀袭,秋冬女練于布帛,則民不困。 ——《尉繚子•治本》
材料二 19世紀下半葉,中國近代工業(yè)化開始緩慢起步。……1912年至1920年中國工業(yè)年均增長率為13.4%,1923年至1936年為8.7%。 ——劉佛丁《中國近代經濟發(fā)展史》
材料三
《中國1957~1960年工業(yè)、農業(yè)總產值》 中國1960年三大產業(yè)之間的比例關系

材料四 搞農村家庭聯產承包,廢除人民公社制度。這個發(fā)明權是農民的!拔覈鴮崿F工業(yè)化不能以犧牲農業(yè)為代價,不能過多追求速度和數量,而是要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農輕重協調 發(fā)展的新型工業(yè)化路子!

材料五 16世紀以前,西歐的物價在數百年內一直是比較穩(wěn)定的 。只有當戰(zhàn)爭、歉收、瘟疫時才會發(fā)生暫時波動。但在16世紀歐洲各國流通的貴金屬重量增加了3倍,相應地從16世紀30年代起,物價一直迅速上漲!16世紀末,西班牙 的物價比16世紀初平均上漲了4.2倍,法國物價指數比16世紀初高2.2倍,英國高2.6倍,荷蘭的主要城市高3倍,阿爾薩斯、意大利和瑞典高將近2倍。 ——摘自蕭國亮、隋福民著《世界經濟史》
(1)依據材料一歸納小農經濟的特點,(2分)指出與這種生產方式相適應,我國古代的經濟政策。(1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912—1920年中國工業(yè)發(fā)展的特點。(2分)造成這種特點的主要原因有哪些?(4分)

(3)根據材料三概括20世紀五十年代后期中國經濟結構存在的主要問題(2分),分析其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2分)

(4)根據材料四,指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能夠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的主要原因。(2分)對比材料三和四,中國關于工業(yè)化道路的認識有何變化?(2分)

(5)依據材料五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推動16世紀歐洲物價上漲的主要原因。(3分)從社會轉型角度,分析物價上漲對歐洲社會產生的影響。(5分)

石家莊市2011~2012學年度第二學期期末考試
高一歷史答案
選擇題
題號12345678910
答案AC ABACCACD
題號11121314151617181920
答案CBBBBDBADD
題號212223242526 27282930
答案DCADBCCCDA
題號31323334353637383940
答案BBAACADABD
題號41424344454647484950
答案BCBABDDC[ AB
51題
(1) 特點:以家庭為單位、男耕女織、自給自足。(2分)重農抑商(1分)
(2)特點:民族工業(yè)發(fā)展出現短暫春天。(2分)主要原因: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統治,建立中華民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推行獎勵發(fā)展實業(yè);反帝愛國運動的開展;一戰(zhàn)期間帝國主義暫時放松對中國的侵略。(4分)
(3)問題:經濟結構不合理,工業(yè)增幅大,農業(yè)生產下降;農輕重比例失調。(2分)
原因:“大躍進”運動;人民公社化運動。(2分,答“左傾”錯誤、蘇聯模式影響亦可給分)
(4) ①使農民獲得生產和分配的自主權;②克服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義,經營管理上的過于集中和單一方式。(2分)變化:農輕重協調發(fā)展。(2分)
(5)因素:通過開辟新航路,歐洲殖民者從非洲和美洲掠奪了大量的黃金和白銀,導致歐洲貴金屬大量增加。(3分)
影響:導致封建地主勢力衰落,新興資產階級力量壯大(或引起歐洲的價格革命);推動了歐洲社會由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轉變(或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fā)展)。(5分)




j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yi/34870.html

相關閱讀:2013年高一下學期歷史期中試卷(福州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