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陜州中學(xué)2012-2013學(xué)年高一上學(xué)期暑期學(xué)習(xí)成果檢測考試(

編輯: 逍遙路 關(guān)鍵詞: 高一 來源: 高中學(xué)習(xí)網(wǎng)


試卷說明:

高一上學(xué)期暑期學(xué)習(xí)成果檢測考試語文試題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文以人重還是人以文重?羅志田中國古人重立功甚于立言,兩者兼具的讀書人,或文以人重,或人以文重,卻未必是自己的選擇。中國古人對歷史人物的地位,有一評價次序,主張?zhí)狭⒌,其次立功,最后立言。所以《史記》中列傳的首篇是《伯夷傳》,講述伯夷和他的弟弟叔齊的故事。兩人反對周武王以方伯的身份領(lǐng)兵攻打其君主商紂王,到周武王滅商而成為君主后,他們遂不食周粟而餓死。這樣在事功上沒有多少表現(xiàn)之人,仍可因其人格力量體現(xiàn)的意義而納入歷史記載,并領(lǐng)銜《史記》之列傳,可知古代的歷史意義,不盡取決于事功。歷史記憶的重要,體現(xiàn)在《易經(jīng)》所說的“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蓄其德”。不過,“德”既有跨越時空的通達(dá)一面,往往又是與時俱進(jìn)、隨地而異的。能歷久不衰而長傳的道德典范不多,因“立德”而青史留名的例子也很少。加以中國歷代皇帝都想要作之君作之師,所以士人自然也多朝立功立言的方向努力。大體上,真能兩者兼具的讀書人,重立功仍勝于立言。吳稚暉曾論歷史人物說,“如以司馬遷、司馬光為譬,一是全靠一部《史記》,一是全不在乎什么《通鑒》不《通鑒》。又以蘇軾、王安石為譬,一則有詩文集大見輕重,一則有同樣的詩文集,絲毫在其人是非不加輕重”。簡言之,司馬遷和蘇軾,更多是人以文重;而司馬光和王安石,則其事功足以傳世,其立言方面的卓絕,便不起決定作用。吳氏一生歷經(jīng)求學(xué)、革命、為官、著書,立功亦復(fù)立言。觀其于歷史人物的見解,大致本乎立功、立言次序的古訓(xùn),揭示出向以反傳統(tǒng)自居的他,在安身立命處也深受傳統(tǒng)浸潤。復(fù)因其閱歷豐富,老于江湖,故論事論人,眼光老辣,常能見人所未見,言人所未言。與吳稚暉關(guān)系不錯的胡適,少時不僅有意“立功”,且也有“立言”之意,留學(xué)時即擬在詩文上下功夫。而其安徽同鄉(xiāng)梅光迪,則希望胡適像韓愈、歐陽修一樣不“以文士自居”。梅先生甚至說,“文以人重。文信國、岳忠武諸公,文章皆非至者,而人特重其文”;若事功不足甚至“大節(jié)有虧”者,其當(dāng)世文名雖盛,卻難為后人所記憶。故希望胡適“抱定為學(xué)之旨,讀盡有用之書,而通其意,將來學(xué)問經(jīng)濟(jì),必有可觀’。只要堅持“以文、岳二公為師,不必求以文傳,而文自傳”。立功與立言之間那種略帶競爭的緊張,雖近代新人物亦不能免。史家蔣廷黻出身教會學(xué)校,又是留學(xué)生,然“上進(jìn)”之心不弱。北伐后他曾以清華教授身份晉見外交部長,在辦公室外靜候數(shù)小時,而其興不衰(若是他的清華同事陳寅恪,必早已拂袖而去)。據(jù)毛子水說,蔣氏晚年時李濟(jì)曾問他:“廷黻,照你看是創(chuàng)造歷史給你精神上的快樂多,還是寫歷史給你精神上的快樂多?” 蔣沒直接回答,反問李濟(jì):“濟(jì)之,現(xiàn)在到底是知道司馬遷的人多,還是知道張騫的人多?”司馬遷和張騫的知名度,在不同的人中間是不同的。也不知道蔣氏心中究竟傾向于何人;蛟S他自己也是猶疑的,但他的選擇是明確的——他不重快樂,而希望知道他的人多。從蔣氏的后半生看,他更多已棄司馬遷而就張騫。不過,今日大家記得的蔣廷黻,恰是他或不看重的史作;而他曾向往的事功,則久已淡出我們的歷史記憶。一個期望文以人重的人,最后仍不出人以文重之類,或許這就是莊子所說的吊詭?1.下列關(guān)于文中“文”與“人”的關(guān)系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古代既重立功又重立言的讀書人,最終會以“文”還是“人”而被世人看重,往往不以他們的選擇為轉(zhuǎn)移。B.在王安石身上,“人”足以傳世,“文”也堪稱卓絕,但他名留青史的原因中,“人”的作用遠(yuǎn)大于“文”的作用。C.在作者看來,創(chuàng)造歷史是為“人”,寫歷史是為“文”,前者所獲得的精神上的快樂當(dāng)然要比后者多一些。D. “人”和“文”表現(xiàn)出的略帶競爭的緊張關(guān)系,不僅體現(xiàn)在古人身上,就是那些近代新人物也難以擺脫。2.下列能證明“真能兩者兼具的讀書人,重立功仍勝于立言”這一觀點的一項是( )A.史家蔣廷黻出身教會學(xué)校,又是留學(xué)生,然“上進(jìn)”之心不弱;他的后半生更是棄司馬遷而就張騫。B.吳稚暉評論歷史人物認(rèn)為,司馬遷靠一部《史記》,蘇軾憑借詩文集而揚名立萬,更多的是人以文重。C.吳稚暉一生立功亦復(fù)立言,因其閱歷豐富,老于江湖,故論事論人,眼光老辣,常能見人所未見,言人所未言。D.伯夷和他的弟弟叔齊因其人格力量體現(xiàn)的意義而被納入歷史記載,并領(lǐng)銜《史記》之列傳。3.下列說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最終的結(jié)果是“文以人重”還是“人以文重”往往取決于當(dāng)事人“重立功”還是“重立言”的主觀愿望,也受制于史學(xué)家的解讀。B. “德”既有跨越時空的通達(dá)一面,往往又是與時俱進(jìn)、隨地而異的,因此能歷久不衰而長傳的道德典范不多。C.梅光迪認(rèn)為,若事功不足甚至“大節(jié)有虧”者,其當(dāng)世文名雖盛,卻難為后人所記憶。他的觀點很好地詮釋了“文以人重”的觀點。D.蔣廷黻屬于那種可以犧牲快樂、期望創(chuàng)造歷史的人,與他的清華同事陳寅恪有著不同的人生追求。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杜立德,字純一,直隸寶坻人。順治元年,以順天巡撫宋權(quán)薦,授中書科中書。二年,考選戶科給事中。疏陳:“治平之道有三:一曰敬天。君為天之子,當(dāng)修省以迓天休。今秦、晉、燕畿水旱風(fēng)雹,天心示警。凡開誠布公,懋德敦行,皆敬天事也。一曰法古。古者事之鑒,是非定于一時,法則昭于百代。故合經(jīng)而后能權(quán),遵法而后能創(chuàng)。凡建學(xué)明倫,立綱陳紀(jì),皆法古事也。一曰愛人。自大臣以至百姓,宜一視同仁。且無論新舊,悉存棄短取長之心。凡親賢納諫,尚德緩刑,皆愛人事也!鄙弦云溆旭灾卫,深嘉納之。初,睿親王多爾袞攝政,給事中許作梅,御史吳達(dá)、李森先、桑蕓等交章劾大學(xué)士馮銓奸貪狀,疏上旬日,未下廷議。立德請令滿、漢大臣集議,以伸公論,鼓直言之氣;并及馬士英、阮大鋮、宋企郊等,在前朝或納賄招權(quán),或煽惡流毒,今并逋逃,宜急捕誅,以彰法紀(jì)。下刑部,以事在赦前,寢其議。世祖親政,銓既黜,立德因言作梅等前以劾銓為所切齒,又僉都御史趙開心素為銓所忌,相繼構(gòu)陷去官,乞矜察。由是開心等俱起用。立德治獄仁恕,上聞其用法平,深嘉之。嘗入對,既出,上顧左右曰:“此新授刑部尚書杜立德也!不貪一錢,亦不妄殺一人。”三?事起,立德與李?、馮溥參預(yù)機務(wù)。從容整暇,中外相安。廣東平,所司具正雜賦稅之?dāng)?shù)以聞。立德言:“廣東雜稅多尚之信所加,為民間大累,非朝廷正額。今變亂甫定,宜與民休息。其除之便。”上從之。云南平,議頒恩赦,立德告病未與議,遣大臣持詔旨就其家諮詢,俟還奏乃下詔。一日,上顧閣臣,謂在廷諸臣誰堪大用者,立德面疏數(shù)人以對。比退,人訝其不稍引嫌,答曰:“自筮仕以來,惟此心可邀帝鑒。他非所計也。”三十一年,卒,年八十一,謚文端。三十九年,帝南巡,其子恭俊迎駕三河,上問立德葬所,手書“永言惟舊”四字賜之。恭俊官廣信知府,好義,善濟(jì)人急。(選自《清史稿?杜立德傳》有刪節(jié))4.下列句中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當(dāng)修省以迓天休上以其有裨治理宜急捕誅,以彰法紀(jì)以事在赦前,寢其議凡親賢納諫,尚德緩刑,皆愛人事也立德請令滿、漢大臣集議,以伸公論立德與李?、馮溥參預(yù)機務(wù)。從容整暇,中外相安遣大臣持詔旨就其家諮詢,俟還奏乃下詔自筮仕以來,惟此心可邀帝鑒官廣信知府,好義,善濟(jì)人急A.B.C.D.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分)又僉都御史趙開心素為銓所忌,相繼構(gòu)陷去官,乞矜察。A.六國互喪 互:交互。 蓋失強援 蓋:因為。B.思厥先祖父 先:對已去世尊長的敬稱。 暴秦之欲無厭 厭:討厭。C.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fù)已判矣 判:分出,分清。 終繼五國遷滅 遷:改變。D.后秦?fù)糈w者再 再:兩次。 茍以天下之大 茍:如果。 9.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與今義相同的一組是(  )①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③至于顛覆,理固宜然  ④可謂智力孤危⑤然后得一夕安寢  ⑥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⑦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 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A.①②⑦ B.③④⑤ C.①⑤⑦ D.④⑥⑧ 10.從詞類活用的角度,選出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  )A.小則獲邑,大則得城 B.日削月割,以趨于亡C.不能容于遠(yuǎn)近 D.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11.選出加點詞的意義及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  )①六國破滅,非兵不利  ②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③賢于己者,問焉以破其疑  ④城之破也,婦孺不存⑤沛公不先破關(guān)中,公豈敢入乎A.①②   B.②⑤  C.③④   D.①⑤  12.下列句中“于”的用法與“其勢弱于秦”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齊人勿附于秦    B.至于顛覆,理固宜然C.吾祖死于是 D.師不必賢于弟子 13.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完全不正確的一項是(  )①破滅之道也(規(guī)律)  ②率賂秦耶(全都)③固不在戰(zhàn)矣(所以)  ④思厥先祖父(他的,他們的)⑤諸侯之所亡(滅亡)  ⑥以有尺寸之地(才,從而)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③④⑤ D.②④⑥ 14.下列四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賂秦而力虧   而秦兵又至矣 B.破滅之道也 暴秦之欲無厭C.不賂者以賂者喪 秦以攻取之外 D.小則獲邑,大則得城 則秦之所大欲  15.下列各句中加點字與例句中加點字活用現(xiàn)象不相同的一項是( 。├洌簜}皇東出A.一夫夜呼,亂者四應(yīng)B.其下平曠,有泉側(cè)出C.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D.負(fù)而前驅(qū),及凱旋而納之.選出沒有名詞用作動詞的一項(  )A.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B.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C.函梁君臣之首D.序八州而朝同列.下列句中“所以”的用法與其他三項不相同的一項是( 。〢.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B.此所以學(xué)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C.親河南省陜州中學(xué)2012-2013學(xué)年高一上學(xué)期暑期學(xué)習(xí)成果檢測考試(語文)無答案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yi/251209.html

相關(guān)閱讀:福建省泉州市某重點中學(xué)2012-2013學(xué)年高一下學(xué)期期末考試語文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