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廣東卷)
文科綜合歷史部分試題
12.戰(zhàn)國以前,“百姓”是對貴族的總稱;戰(zhàn)國以后,“百姓”成為民眾的通稱。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加強 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xiàn) D.井田制的推行
13.東漢初年桓譚上書說:“(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長廉恥也。今富商大賈,多放錢貨
……收稅與封君比入。”據此推論合理的是
A.東漢初年金融業(yè)繁榮,資本主義萌芽出現(xiàn)
B.東漢初年商人與封君勾結,中央集權削弱
C.東漢初年商人經濟實力強,桓譚建議厲行重農抑商
D.重農抑商是中國古代基本政策,桓譚描述的現(xiàn)象不存在
14.有位古代思想家認為:通過讀書等外在手段來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識一個字,亦須還我堂堂地做個人”,重要的是先確立仁義這一根本。這位思想家可能是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陸九淵
15.“革命,革命,剪掉辮子反朝廷;獨立,獨立,中國豈是韃子的!”這首歌謠反映了當時
A.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風易俗 B.民族主義思想已影響到民眾
C.民族區(qū)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 D.反對帝國主義成為思想主流
16.20世紀30年代前期,“左”傾錯誤領導人把反對資產階級同反帝反封建并列,企圖畢其功于一役,使中國革命遭受巨大損失!白蟆眱A錯誤的表現(xiàn)有
A.把民族資產階級作為革命對象 B.堅持國民革命路線
C.放棄無產階級對革命的領導權 D.實行工農武裝割據
17.右示材料說明當時
A.中美關系已經實現(xiàn)正常化
B.中國已有反霸統(tǒng)一戰(zhàn)線構想
C.中國積極參與不結盟運動
D.中國奉行“一邊倒”外交政策
18.雅典的陶片放逐法規(guī)定,每年召開 特別的公民大會,投票決定將那些嚴重威脅民主政治的人流放海外。據此,下列行為中可能使公民遭到流放的是
A.不按時參加公民大會 B.不同意授予外邦人公民權
C.為贏得個人政治聲望資助貧窮公民 D.拒絕參加城邦舉行的戲劇表演
19.歐洲某個時期崛起了一個富有的階級,他們成為教會之外新的藝術資助人。于是,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重點轉向宗教題材以外的、表達人物內心的肖像畫。這里的“藝術家”是
A.文藝復興時期畫家 B.19世紀現(xiàn)實主義畫家
C.法國印象主義畫家 D.20世紀現(xiàn)代主義畫家
20.有人在1877年號召民眾為當前政體的形式和憲法的完整性而戰(zhàn),并指出這是1789年革命的繼承者同舊制度特權等級的殘余及羅馬神權政治代理人之間的斗爭。“當前政體”是
A.君主專制 B.君主立憲制 C.共和制 D.無產階級專政
21.被宗教人士評論為“讓上帝遠離了這個世界,降低了人類在其中的獨一無二性”的學說是
A.伏爾泰的天賦人權說 B.達爾文的進化論
C.馬丁•路德的新教學說 D.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22.針對曾把農民出售糧食和其它農產品視為投機倒把并予以懲辦的做法,某國領導人指
出:“投機倒把活動,如果從政治經濟學意義上來理解,那它和‘正當’貿易就區(qū)分不開來!斌w現(xiàn)該領導人這一觀點的措施是
A.允許農民進行商品交換 B.推行農業(yè)集體化
C.為減耕減產的農民提供補貼 D.實行余糧征集制
23.杜魯門在敦促國會盡早通過馬歇爾計劃的特別咨文中說:“要使經濟復興獲得成功,必須采取某種對付內部和外部侵略的保衛(wèi)性措施!贝撕蟛扇〉摹氨Pl(wèi)性措施”是建立
A.聯(lián)合國 B.歐洲共同體 C.華沙條約組織 D.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38.(27分)有學者在研究世界經濟貿易關系時提出了以下論點,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早在13、14世紀,連接歐亞非地區(qū)的世界貿易網已經形成,歐洲在其中一直處于邊緣地位。這不僅因為歐洲的經濟總量遠遠無法與亞洲的中國、印度相比,還由于歐洲人在從亞洲輸入香料、絲綢、瓷器、棉織品等商品時,能向亞洲銷售的產品極少,多數(shù)情況下只能以金、銀等貴金屬交易,歐洲的貴金屬貨幣日益緊缺。16世紀歐洲在世界經濟貿易中的這種處境開始改善。但一直到18世紀,原有的世界經濟貿易格局仍沒有改變。隨著歐洲人越來越廣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經濟貿易體系,并在其中發(fā)揮日益增大的影響力,到19世紀歐洲終于成為世界經濟貿易的中心。
——據《白銀資本》等
(1)根據材料,13到18世紀,在世界經濟貿易中居優(yōu)勢地位的是哪個地區(qū)?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16世紀歐洲在世界經濟貿易中處境開始改善的主要原因。(6分)
(2)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指出與18世紀相比,19世紀歐洲和中國在世界經濟貿易中的相對地位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并分析促成這一變化的政治、經濟原因。(12分)
(3)結合史實說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趨勢。(9分)
39.(25分)歷史認識是人們對歷史事物的描述、看法和評價。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對于洋務運動,當時的人頗有批評,以下看法較具代表性:
劉錫鴻中國空虛不在無船無炮,而在無人無財,此皆政教之過也;西洋技巧文字,似不可紛紛講求,致群鶩于末,而忘治道之本;不思整飭紀綱(綱常倫理),而惟騖心于兇器之末何歟?
——《劉光祿遺稿》
郭嵩燾西洋立國以政教為本;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月異而歲不同;(中國專注于造船、制器、練兵)考求洋人末務而忘其本,自以為安。
——《倫敦與巴黎日記》
材料二:20世紀70年代,洋務運動被全面否定,曾經提出洋務運動具有一定積極意義的學者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受到批判。80年代初出現(xiàn)了一股研究洋務運動的熱潮,盡管在一些問題上爭論較大,但洋務派引進西方技術符合時代潮流、有利于中國近代化的觀點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
——據《洋務運動研究的回顧》等
(1)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是什么?它是對鴉片戰(zhàn)爭前后出現(xiàn)的哪一思想的發(fā)展?(4分)
(2)劉錫鴻和郭嵩燾都批判洋務運動舍本逐末、但他們的主張并不相同。根據材料一對此加以分析。(10分)
(3)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從時代背景分析20世紀七八十年代對洋務運動評價發(fā)生變化的原因。(8分)
(4)通過以上問題的回答,你認為歷史認識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3分)
絕密★啟用前 試卷類型:B
2013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廣東卷)
文科綜合歷史部分試題參考答案
題號121314151617181920212223
A卷ACBDBBCABACD
B卷BCDBABCACBAD
38.(27分)
(1)亞洲:開辟新航路,殖民擴張,得到大量的貴金屬,并在國家貿易中獲得豐厚利潤。(6分)
(2)歐洲上升;中國下降。(2分)
原因:歐洲建立資本主義政治體制;(2分)進行工業(yè)革命;對外殖民擴張;充分利用既有的經濟貿易體系;(3分)中國仍堅持封建專制統(tǒng)治;(2分)自然經濟仍占主導地位;實行閉關鎖國政策;遭受西方侵略。(3分)
(3)二戰(zhàn)后初期在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關貿總協(xié)定基礎上,形成了以美國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3分)建立了北美自由貿易區(qū)、亞太經合組織、歐盟等,區(qū)域集團化趨勢不斷加強;(3分)冷戰(zhàn)結束、世界貿易組織建立,越來越多國家融入世界市場,經濟全球化趨勢不斷加強。(3分)
【評分說明】考生答案如超出要點但言之成理,可在每問總分范圍內酌情給分。
39.(25分)
(1)中體西用。(2分)“師夷長技以制夷”。(2分)
(2)劉錫鴻認為西方技藝是“末”;中國的綱常倫理是“本”;主張整飭綱常倫理,反對洋務派專注于學習西方技術的做法;(5分)郭嵩燾認為西方技術是“末”;西方政教是“本”;日本明治維新全面學習西方,國力增強;反對洋務派只學習西方科技,主張不僅學習西方技術還要學習西方制度。(5分)
(3)“文化大革命”時期,以階級斗爭為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雙百”方針恢復;實行改革開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8分)
(4)認識者的立場、思想觀念、所處時代環(huán)境等。(3分)
【評分說明】考生答案如超出要點但言之有理,可在每問總分范圍內酌情給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san/79445.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