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和六便士》讀書筆記 作者:缺水的魚
連夜趕完讀書筆記,月亮與六便士你選哪個,總是殘酷的考驗著我們的每一個人。在生活中不失去好奇心,有自己喜歡的事做,碎碎念的日子也可以有月亮。
現(xiàn)在的這個社會,地上的六便士成了生活中很多人毫不猶豫的選擇。畢竟,活在當(dāng)下,選擇六便士就意味著豐富的物質(zhì)和穩(wěn)定的生活。而選擇天上的月亮,只有在時過境遷之后或許才能看出它的意義,毫無保障。
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前半生,看似說的過去的生活,對他自己來說非常糟糕。他對一切的冷漠,只為追求心中的夢想,不屑于虛偽的人和事。追求夢想不顧一切,對夢想的瘋狂執(zhí)著有點偏門。他不講求物質(zhì)上的享受,只追求精神上愉悅,即使把自己身邊的人都傷的體無完膚。這一點不是特別贊同。極端自我也極端天才,他享受著人們對他的善意和崇拜所帶來的好,卻又裝著不屑一顧的踐踏它們。用拋妻棄子,破壞別人家庭,對自己的孩子“我對他們沒有特殊感情”等等這些來反襯他在塔希提島上失明也在瘋狂的作畫,,不是特別贊同。
相反我更喜歡斯特羅夫,那個荷蘭小個子,更喜歡土著的愛塔,她讓我想起陳渠珍《艽野塵夢》里的西原。月亮還是六便士?我想這取決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義,取決你自己對自己的要求。真切的知道自己要什么或許很難,但是知道自己不要什么應(yīng)該相對容易。有時候總覺得自己一直拿著六便士告訴別人說這是月亮,有點羞愧難當(dāng)!
《月亮和六便士》讀書筆記 作者:伍慧
這個世界到處都是古怪的人,他們做著古怪的事情;也許他們知道,人并不能做他想做的自己,而只能做他不得不做的自己。
而對斯特里克蘭,他是例外的那一個。即使是人生看似已固定,即使家庭,都沒能阻止他追尋自我的腳步。
小說很明智地以一個作家的身份來描述斯特里克蘭的改變,作者講渴望了解那些與社會迥異的人,小說的講述風(fēng)格也充滿了強烈的對比。比如斯特里克蘭前后人生境況的對比,那名事業(yè)如日中天的醫(yī)生的生活的對比,世人對斯特里克蘭前后態(tài)度的對比。
一個人會在什么情況下拋棄自己的一切呢,就我所認識的人來說,沒遇到過。而主人公更不尋常的是,他突然地拋開了所謂的上流社會生活,以致于不被家庭和社會理解,可以說和那個環(huán)境格格不入??有錢有地位的人忙著進行各種百無聊賴的社會宴會。而主人公,會借口去打牌而偷偷自學(xué)畫畫。對于他的離開,所有人都認為是婚外情的私奔。事實上,社會對他的看法就是固化的,他應(yīng)該按部就班賺錢,結(jié)識更多的上流人,找一個情婦。
而我情緒的變化也從最初的不解,慢慢變得理解。斯特里克蘭太太說她愿意支持斯特里克蘭去作畫,其實只是一種托詞。她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丈夫?qū)W了兩年畫,在得知斯特里克蘭是因為理想而不是女人離開自己后,她完全轉(zhuǎn)變了態(tài)度。也許正是因為看到這一點,斯特里克蘭才會如此突兀和決絕地離開。
對比夫婦倆,我們也可以發(fā)現(xiàn),當(dāng)女方需要作家?guī)妥约喝グ屠鑼ふ艺煞驎r,作家感到她的感情有表演的成分;而斯特里克蘭,從不否認自己的不負責(zé)任,比較坦誠。我都有點想不到他們?yōu)槭裁醋叩揭黄稹?/p>
而對待自己的理想,斯特里克蘭也非常地純粹,他不在乎自己的天才是否被世人認可,他的評判標準只有自己。在和作家不熟的時候,他甚至都不愿意向其展示自己的畫。而事實上,他對自己的畫其實是有信心的,從他硬塞給給自己看病的醫(yī)生一幅畫可以看出來。讀書筆記(www.i1766.com)可他沒用自己的畫過上榮華富貴的生活,可能他覺得那是沒有意義的,或者說那甚至對自己的理想是一種侮辱。而他耗盡大半生的巔峰之作,卻被他自己付之一炬。可以說,他人生價值的評判標準完全不是這個世界對他的評判,他只遵從自己的內(nèi)心。也許作者的一句話比較能形容他的狀態(tài):“虜獲斯特里克蘭的激情是一種創(chuàng)造美的激情。這種激情讓他不得安寧,不停地催促著他。他是個永遠在路上的朝圣者,晝夜思慕著某個神圣的地方,而他體內(nèi)的魔鬼是那么的冷酷無情。有些人非常渴求真理,為了得到它,他們不惜徹底混掉自己的生活!
而對待女人的態(tài)度上,他起初厭惡女人束縛自己,厭惡原配妻子依附自己,厭惡朋友的妻子討好自己,他對她們都冷酷無情,極力要擺脫愛情的束縛,這大大地有別于我們大多數(shù)人。他對自己造成的家庭遭遇不屑一顧,他對自己造成的朋友家庭的悲劇不置可否。不過臨終前,他還是有了那么一點溫情,當(dāng)土著妻子不愿拋下他時,他終于軟下心腸,說:“只要你高興,我就留下來,可憐的孩子!
也許不了解藝術(shù)家身上的這種特質(zhì),我雖然欽佩主人公對理想那種不顧一切的追隨,對大眾的不趨從,不追求物質(zhì),但是我個人還是無法認可他對子女的拋棄,對朋友的背叛,我覺得他還是過于自我。如果的確有這種才華和志向,他完全可以用其他的方式來實現(xiàn),或者不那么損害他人的方式去實現(xiàn)。畢竟也有富蘭克林和許多爵士也實現(xiàn)了人生的理想。
《月亮和六便士》讀書筆記 作者:德寶
1、追隨自己想要的生活是需要異于常人的勇氣和毅力,持之以恒的堅持下去比什么都重要,不要介于世俗的眼光;
2、理想這個東西是跟凡人不相關(guān)的;
3、不管什么事情,要認定一個目標堅持下去;
4、其實沒有所謂的成功或者失敗,追求自我認同感,做到自己滿意就OK;
5、成功與性格沒有關(guān)系;
6、一定要提高認識的緯度和深度,當(dāng)你認定一件事情是否正確時,可能他需要時間的考驗;
7、一個穩(wěn)定的社會,必將物價飆升;
8、一定要好好想想當(dāng)下所做的事情,或者說當(dāng)下所做的決定,是否值得做,其實有的時候想想什么職業(yè)規(guī)劃,什么理想,什么抱負,那不是一個沒有毅力的人考慮的事情,我們凡人還是要把當(dāng)下的瑣碎的事情做好,自我滿足,狀態(tài)也蠻好。
《月亮和六便士》讀書筆記 作者:千山雪
你是想追求月亮,還是追求六便士?
《月亮和六便士》中很明確的給出了答案,斯特里克蘭為了追求自己心中的藝術(shù),拋妻棄子,拋棄了世俗一切的享受,擺脫了一切束縛,包括愛情,成為人們眼中的怪人,但藝術(shù)家天才往往離經(jīng)叛道,只為追求心中的理想天國藝術(shù),又有幾人能理解呢?
他到最后,成為麻風(fēng)病人,雙眼失明,為了藝術(shù),而不顧及疾病,只想著他的顏料和畫布,只想為了繪畫,他完成那幅最終理想畫后,寧愿為自己的藝術(shù)理想而獻身,不給自己留下遺憾之后,情愿一把火付之一炬,也不愿意別人世俗的去理解他。
小說原型是法國印象派畫家高更,是法國后印象派畫家、雕塑家,與梵高、塞尚并稱為后印象派三大巨匠,對現(xiàn)當(dāng)代繪畫的發(fā)展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
高更在畫展失敗身無分文之后他返回塔希提島。這樣,便有了今天廣為人知的脫去了文明的衣服,獨身一人赤裸裸地置身于偉大的自然之中的高更的傳說。病魔和家庭喪女的不幸使他想到自殺,得救后畫了一幅傳世杰作《我們從哪里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里去?》。
在書最后,斯特里克蘭瞎眼了,為了心中的藝術(shù),狂野的宗教的般的畫出了他心中的畫作。1897年創(chuàng)作的代表作《我們從哪里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里去?》憑借島民厚樸的、天真無邪的形象,以畫家那種獨特的單純、粗放、遠古、唯美的裝飾風(fēng)語言,對生命和宇宙尋求答案,發(fā)出一個理性的、恒古的問天。這幅畫的嬰兒意指人類誕生,中間摘果是暗示亞當(dāng)采摘智慧果寓人類生存發(fā)展,爾后是老人,整個形象意示人類從生到死的命運,畫出人生三部曲。畫中其他形象亦都隱喻畫家的社會的、宗教的理想,頗具神秘意趣。這幅畫是高更全部生命思想及對塔希提生活的印象綜合,是他獻給自己的墓志銘。
2015年2月8日,高更的一幅油畫以3億美元(1.97億英鎊)成交,創(chuàng)下藝術(shù)品最昂貴價格成交紀錄。據(jù)悉,這幅題為《你何時結(jié)婚?》的油畫是高更于1892年所作,畫中有兩名大溪地女子,原由一位瑞士收藏家所擁有。
油畫《黃色的基督》,以其平鋪的塊面、濃重的色彩、大膽的輪廓線以及簡約的造型,反映出高更“綜合主義”繪畫的風(fēng)格特點。整個畫面被前景的人物、十字架的垂直立柱以及頂端的水平橫木所支撐。田野、天空及十字架的道道條狀的形,與婦女及樹木圖像圓轉(zhuǎn)起伏的曲線,產(chǎn)生鮮明對比;那平直延展的形,與圓曲封閉的形,形成強烈的對照。所有物象都統(tǒng)一于一種明快而簡約的圖形中。色彩雖然華麗,卻顯示出布列頓景色的天然質(zhì)樸;婦女的形象雖顯得優(yōu)雅,然而其莊稼人的氣質(zhì)卻仍是一目了然。
只有理解了高更這個原型,才能更加深刻的理解書中斯特里克蘭的種種荒誕不經(jīng)的行為,與梵高這些天才類似,藝術(shù)家都是痛苦的,天才與瘋子往往一線之隔,他們在成為藝術(shù)家之前往往窮困潦倒,在成為藝術(shù)家之前往往觸碰精通到藝術(shù)瓶頸,我看過一篇小說,日本的一個畫家非常有天分,但到了這個瓶頸時,人不得突破,處于瘋魔狀態(tài),過了這個坎則進入大師境界,這坎過不去,則會成走火入魔,此人痛苦成分,終就不能跨越過去,最終放下,沒有入魔,成為一普通人。中國一著名畫家吳冠中,就讓他女兒千萬不要當(dāng)畫家,畫家只有經(jīng)過人生痛苦的折磨之后,才能成為一個偉大的畫家,這份折磨不是一般人所能忍受的。
我們平常人做不到這種地步,也不能做到藝術(shù)家,那就保持對藝術(shù)的敬仰與欣賞,保持追求心中美好的月亮,而且不是只知道低頭找六便士無趣的人。
那在互聯(lián)網(wǎng)個人品牌崛起的時代,畫家能否依靠個人魅力,按照長尾理論更好的養(yǎng)活自己之余,進行尋找心中的月亮呢?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dushubiji/1331573.html
相關(guān)閱讀:教師假期讀書筆記
《童年》讀書筆記300字
《目送》讀書筆記1000字
《皇帝的新裝》讀書筆記800字
《養(yǎng)心的妙藥》讀書筆記1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