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慣了或平和,或哲理,或文藝,或勵志的很多書后,再看完《追風箏的人》,掩卷之后,長長的沉默,一時之間,竟不知道該從哪里說起。 突然想起上次在茶會的時候,師傅說了一個故事。他說,有一次他給一個客人泡了一盞茶,客人喝罷,差不多半個小時,靜默在坐席上,一言不發(fā),半個多小時之后,一行熱淚從他眼中滾滾而下。當時聽故事的時候,我僅僅把它當做一個故事。夸張了罷,我心里暗想,一個人的感官可以遲鈍、或者醞釀這么長的時間嗎?但這時候我信了,就在我合上這本書之后,如果給我一個這樣的氛圍,我想,我也會在如此長久的沉默中度過,未必是在思考什么,只是……無話可說。 這是一個我們只在新聞里聽到過卻從未曾接觸,甚至做夢也不會見到的世界??阿富汗。
我是幾十年前站在讀報欄前,第一次看見這三個字,又聽到黑白電視的新聞聯(lián)播里隱約經(jīng)常提到,黎巴嫩、阿富汗、兩伊戰(zhàn)爭、印巴分界線……作為在和平年代長大的一代,這些名詞只出現(xiàn)在新聞里,仿佛發(fā)生在另一個星球,或者古代,跟安史之亂啊、三國并立差不多的感覺。但這本書讓我真真切切地走進了這片土地,它讓我第一次知道,有一種失眠叫做在槍林彈雨中瑟縮,有一種擁擠叫做幾十個人連續(xù)幾天擠在連空氣都變成固體的悶罐車里,有一種殘暴叫做一言不合就爆頭,有一種專橫叫做“道德風華部”禁止婦女高聲說話,有一種肅清叫做種族清洗,有一種懲罰叫做強暴小男孩…… 寫這一段文字的時候,心里沉甸甸的,像再次被塞滿了鉛塊。人的命運何其天壤之別,那么多人掙扎在朝不保夕的生存邊緣,尊嚴、教育、民主、自由都是天方夜譚似的奢侈夢幻,我們卻可以在這個時間,這個空間,每天茶余飯后在網(wǎng)上吐槽這里機制不好,那里壓力太大,當真是一種“身在福中不知!钡某C情啊。 回到這部小說,我讀出來的主題,是關于救贖。 “我”的父親在全書里面,至一開始就是一個渾身充斥著飽滿的正能量的男人,他戰(zhàn)勝了別人賦予他的種種不可能,白手起家,創(chuàng)造了巨額的財富,迎娶了美麗而知識淵博的妻子,獨自設計了孤兒院并把藍圖變成了現(xiàn)實,他借錢給需要的人,不接受還款,他幫助每一個他可以幫助的人,他對待家里的仆人,以及仆人的孩子都像自己的家人,以至于引發(fā)自己兒子的嫉妒,他在特殊時期,面對士兵對陌生婦女的施暴企圖,冒著隨時可能吃槍子的危險挺身而出,他贏得了那么多人的尊重,哪怕在兒子眼中,他是一個過于嚴苛的父親,但這絲毫不影響他的光輝形象??一個正直、善良的好人。
倒是作為那個眾人景仰的好人的兒子,書里的“我”,卻是讓人看著始終替他著急,“我”從小性格懦弱,做什么都依靠比自己還小一點兒的仆人哈桑;對于這個忠心耿耿的仆人,“我”習慣了他的陪伴,卻從來沒把他當過朋友,“我”和其他孩子玩游戲的時候從來不會喊上他,只是在身邊沒有其他人了,才會和他玩耍;每每看到父親凡事惦記著哈桑也有一份,“我”嫉妒得要發(fā)瘋,不惜撒謊也要想獨占父親的愛……后來,最讓“我”羞恥的事終于發(fā)生了,當“我”看到哈桑為了保護給我追到的風箏,被人強暴,我卻只是躲在矮墻后面不敢露面,最終選擇了默默轉身離開……從這件事以后,“我”背上了沉重的十字架,并把自己的懦弱轉嫁到哈桑身上,“我”不再愿意看到他,更別提和他玩,“我”向父親提出換新仆人,在遭到嚴厲批評之后,我甚至把自己生日得到的財物偷偷塞到哈桑的枕頭下。我的陰謀得逞了,哈桑和他的父親選擇了永遠離開我們家,不是被我父親趕走的,而是他們自己堅定的選擇。
這就是書里刻畫的一對截然不同的父子,按照父親的話,“要不是我親眼看著大夫把他從我老婆肚子里拉出來,我肯定不相信他是我的兒子”。 如果你認為這本書就是為了褒揚父親,以榨出他羽翼下那個小“我”來,那你和我一樣,都錯了。一直看到最后,我才發(fā)現(xiàn),偉大與卑微,罪行與善舉,它們之間只隔著兩個字??救贖。 是的,如同我之前所說,這是一本關于救贖的書。 父親的偉大,是為了對他曾經(jīng)罪行的救贖,原來,哈桑并非是父親的仆人的兒子,而是父親本人的兒子,也就是“我”實實在在的兄弟。在那個時代,父親只能痛苦地選擇讓他的那個兒子放棄一切身份,做一個卑賤的奴仆。及至他后來所做的一切,對所有人的善舉,都是他對自己罪行的一種救贖,甚至對“我”,他讓社會承認的一半骨肉的嚴苛,也是對他自己的一種嚴苛,當看到“我”,他就是看到曾經(jīng)的自己,他因“我”的懦弱而怒其不爭,又何嘗不是對他自己曾經(jīng)的懦弱而痛心疾首? 而“我”呢?在懦弱地活了那么多年以后,在終于得知這個讓人震撼的真相以后,“我”原本可以繼續(xù)縱容那個卑賤懦弱的自己,繼續(xù)裝著什么也不知道,回到屬于“我”的自由的美國,回到“我”的作家冠冕之下,回到“我”美麗的妻子身邊,那里有“我”美滿的家庭中去。“我”幾乎就這么做了,讀書筆記如果不是趁著那股莫名其妙的沖動支撐我踏上了回歸阿富汗的汽車,“我”的一切將再次回歸正軌,回歸到“我”那小小的虛假的幸福感中去。
支撐“我”冒著生命危險回到局勢動蕩的阿富汗,去尋找哈桑遺孤的那種沖動,其實就是“救贖”。正是這場九死一生的救贖之旅,讓“我”多年來的心病終于痊愈了!拔摇辈铧c失去生命,哈桑的孩子,“我”的親侄兒也差點失去生命,但是感謝真主,“我”們做到了,“我”們都到鬼門關走了一趟,但的確,這是一條讓“我”“再次成為好人之路”。 《射雕英雄傳》里面,當招搖撞騙的裘千丈終于落網(wǎng),被一群正義之士團團圍住,他鼓起最后的余勇,向包圍他的人發(fā)問:“你們誰沒有做過對不起別人的事?如果有,你可以站出來將我繩之以法!币蝗簜b客們低頭捫心,或多或少都有過一些不那么磊落的舉止,連那么老實的郭靖都不敢問心無愧地站出來。眼看裘千丈詭計要得逞,倒是洪七公出來解了圍。
怕我記得不清,忍不住百度了這段文字出來: 裘千仞仰天打個哈哈,說道:“若論動武,你們恃眾欺寡,我獨個兒不是對手。可是說到是非善惡,嘿嘿,裘千仞孤身在此,哪一位生平?jīng)]殺過人、沒犯過惡行的,就請上來動手。在下引頸就死,皺一皺眉頭的也不算好漢子。”一燈大師長嘆一聲,首先退后,盤膝低頭而坐。各人給裘千仞這句話擠兌住了,分別想到自己一生之中所犯的過失。漁、樵、耕、讀四人當年在大理國為大臣時都曾殺過人,雖說是秉公行事,但終不免有所差錯。周伯通與瑛姑對望一眼,想起生平恨事,各自內(nèi)心有愧。郭靖西征之時戰(zhàn)陣中殺人不少,本就在自恨自咎。黃蓉想起近年來累得父親擔憂,大是不孝,至于欺騙作弄別人之事,更是屈指難數(shù)。裘千仞幾句話將眾人說得啞口無言,心想良機莫失,大踏步向郭靖走去。眼見他側身避讓,裘千仞足上使勁,正要竄出,突然山石后飛出一根竹棒,迎面劈到。這一棒來得突兀之極,裘千仞左掌飛起,正待翻腕帶住棒端,哪知這棒連戳三下,竟在霎時之間分點他胸口三處大穴。裘千仞大驚,但見竹棒來勢如風,擋無可擋,閃無可閃,只得又退回崖邊。山石后一條黑影身隨棒至,站在當?shù)。郭靖黃蓉齊叫:“師父!”正是九指神丐洪七公到了。裘千仞罵道:“臭叫化,你也來多事。論劍之期還沒到啊!焙槠吖溃骸拔沂莵礓z奸,誰跟你論劍?”裘千仞道:“好,大英雄大俠士,我是奸徒,你是從來沒作過壞事的大大好人!焙槠吖溃骸安诲e。老叫化一生殺過二百三十一人,這二百三十一人個個都是惡徒,若非貪官污吏、土豪惡霸,就是大奸巨惡、負義薄幸之輩。老叫化貪飲貪食,可是生平從來沒殺過一個好人。裘千仞,你是第二百三十二人!”這番話大義凜然,裘千仞聽了不禁氣為之奪。??《射雕英雄傳》?第三十九回 是非善惡
好一個洪七公!快哉!壯哉!
在這世上原本沒有完人,誰能說自己沒有做過錯事?更何況,哪怕有時候我們做了完全正確的決定,也難免對另一些人有所傷害。我們可以念念不忘這些罪行,躲在愧疚的暗黑里逃避追悔,也可以用更多善舉來彌補自己的過失,為更多的人造福。前者是懦夫,后者則是勇士。
在這本書最后的“譯后記”里,譯者李繼宏先生這樣寫道:“在這本感人至深的小說里面,風箏是象征性的,它既可以是親情、友情、愛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誠實。對阿米爾(‘我’)來說,風箏隱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為健全的人,成為他自我期許的阿米爾!
在我看來,風箏代表的,是從懦弱到偉大、從罪行到善舉的一扇門,一扇“救贖”之門。最終,“我”做到了,“我”追到了那只風箏,“我”打開了那扇門,成為了“我”自己和“我”父親期待的那種健全的“人”。而對我們,看過這本書,或者沒看過這本書,生長在戰(zhàn)爭、或和平時期的每一個人,何嘗不需要踏上屬于我們自己的救贖之旅?
我們都是“追風箏的人”,只是,你的“風箏”是什么呢?
無論它意味著什么,讓我們勇敢去追!《追風箏的人》讀書筆記摘抄、讀書分享《追風箏的人》讀后感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dushubiji/1285245.html
相關閱讀:課程與教師 讀書筆記
《沉船》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大全-繁星春水讀書筆記
《游園不值》擴寫作文800字
《狼圖騰??小狼小狼》讀書筆記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