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不必等到霧霾的到來,我也常常想起《煙云》。面對剛擦了兩天又積了灰的桌子,多到不知從何處來的灰,在陽光下一顆顆清晰可見,叫人有一種絕望的感覺(原來這就是日常生活的真面目)。書中的描寫更是將這種絕望發(fā)揮到了夸張的地步:
“每次我回到家里用鑰匙開陽臺欄桿和門窗上的四把鎖,然后伸手去開百葉窗、陽臺門時,手都要被弄臟,進門時只得舉著開門的那只手,以免弄臟別的東西。進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走到洗手池邊去洗手。
……眾所周知,書籍最招灰塵;當我從書架上取下一本書時,打開之前我總要用抹布把它好好擦擦,擦擦封面,擦擦書口,然后再拍打拍打,因為書上總有很多灰塵。最后再去洗洗手,躺到床上開始閱讀。盡管如此,翻書時我還是覺得手指上有一層薄薄灰塵,感到掃興,有時甚至破壞了我讀書的樂趣。我只好立即起身,走到洗手池旁再洗洗手。我不僅不會覺得手洗干凈了,反而會覺得我的襯衣上、衣服上到處都沾上了灰塵。我本想重新開始看書,但現(xiàn)在手洗干凈了,而我不愿意再把它弄臟。于是我決定出去。
當然,出去的時候我也得像進來時那樣操作:先是鎖百葉窗和門,然后是鐵欄桿上的鎖,手上沾的灰塵比進屋時還多。有什么辦法呢,只能帶著那雙臟手到辦公室去洗。一到辦公室,我就奔向衛(wèi)生間洗手:那衛(wèi)生間里的手巾黑得不像樣子,用它擦手只能越擦越臟!
《煙云?阿根廷螞蟻》|伊塔洛?卡爾維諾
相比之下,我們大多數(shù)人的生活還未達到那種可怕的地步,至少可以隔幾天再打掃衛(wèi)生(或許是對灰塵的忍受力比較高?)。只有到了這種極端的情況下,才想起談?wù)摗⒈г股踔烈源巳罚ňW(wǎng)絡(luò)上流傳的種種段子,從一個主題出發(fā),衍生到方方面面,有種苦中作樂的錯覺。)
灰塵是不值得談?wù)摰模矂t需要大書特書;蛘哒f,灰塵只有集結(jié)到漫天蔽日時才會被人看見。
??像一個常見的隱喻,好比說中年危機,共同生活了十幾年,發(fā)現(xiàn)妻子對自己感情冷漠,孩子不再需要自己,工作也變得繁瑣難以忍受。其實早十年二十年就應(yīng)該有這樣的覺悟不是嗎?在選擇妻子和工作的同時就應(yīng)該預(yù)見到十幾年后會是這樣的結(jié)果不是嗎?是因為年輕時精力旺盛、充滿好奇心,到了中年力竭了才一次性發(fā)作嗎?(想起了《月亮與六便士》里突然離家出走的股票經(jīng)紀人。)
扯遠一點,近來見到吐槽“我其實是個浪子”這句話,回憶起來,也曾有人這么跟我抱怨過:“我其實是浪子的性格,想四海為家的”。實際上他當時在做的事是攢錢買房,打算幾年后回南方與女友結(jié)婚。
真是可笑,想做浪子去做便是,光嘴上說說,只是不想付出代價。又不必像高更那樣跑到大溪地,最壞的結(jié)果不過是與女友分手。選擇了這樣一種生活就等于放棄了浪子的生活,這是明擺著的事。在分岔路選擇了人多的那條,遺憾風景不夠美;選擇了人少的那條,又覺得披荊斬棘太辛苦。人呀總是貪心,考慮是白玫瑰好還是紅玫瑰好,現(xiàn)實往往是,你既得不到白玫瑰,也得不到紅玫瑰。
有霾的夜,世界模糊成一團
于是,當不成浪子的人,發(fā)明了一種折中的逃避方式:旅游。假期里各大景點爆棚,鐵路上、公路上盡是行色匆匆從一地趕往另一地的游人。
人們滿心向往地奔向一個又一個目的地,以為可以逃離現(xiàn)實。另一種生活、在別處的生活、不再有日常俗世的生活、離開霧霾終于可以大口呼吸的生活。好像換一個地方,就能無憂無慮,拋棄所有煩惱,但一切想象都只成立于抵達之前。
而旅游的悖論在于,還沒出發(fā)就要計算規(guī)程,假期有限,必須看盡可能多的風景、拍盡可能多的照片、見盡可能多的朋友,匆匆來匆匆去。以歸來為結(jié)果的出發(fā),似乎,這就是旅行的意義。
在《煙云》中,卡爾維諾這樣寫:
“成千上萬的人和阿萬德羅一樣,整整一個星期在這昏暗的城市里工作,為的就是周末能出去。對他們來說,城市已經(jīng)無可救藥,城里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制造能夠數(shù)小時擺脫城市然后再回到城里來的手段!
城里的人們對籠罩自身的煙云閉口不談(或者視而不見),卻發(fā)明了各種方法來與之對抗:與主人公同在《凈化》雜志社(討論環(huán)境污染問題的雜志,真是莫大的諷刺)各種的阿萬德羅從不在桌子上堆放東西以避免灰塵落腳、房東太太每天把大部分房間打掃得一塵不染卻不在里面居。ㄋ嬲畹牡胤??廚房??充滿了油污)、城里的人們一到周末便出城滑雪、城外有一整個村莊以給城里人洗衣為業(yè)……看見煙云的,只有外來的主人公及其前來探訪的女友。
對我和主人公這樣疏于逃避的人來說,理由很簡單,我們當下所擁有的現(xiàn)實生活,已經(jīng)是“另一種以及在別處”的生活了。
就像小說開頭講的:
“那是個對我來說絲毫也不重要的時期,我遷到這個城市安頓下來。安頓這個詞并不確切,因為我當時沒有任何安頓下來的欲望,我愿意讓我周圍的一切都是臨時的,不安定的,只有這樣我才能在內(nèi)心里感到安定。那么什么是我內(nèi)心的安定呢?其實,我也說不上來。”
我的理解是,內(nèi)心還保有希望,未來還充滿無限可能。作為一個臨時的安身之所,因為時間有限(雖不知何時離開但畢竟不是永遠),一切困難都變得可以忍受起來。住在城里的人們用周末出去滑雪的方式緩解煙云的壓迫,而他,這個疲倦的旅人,受夠了煙云就可以離開,搬到另一個城市。
這也解釋了我們經(jīng)?吹降南嗵幘昧说那閭H無限放大對方的缺點甚至連優(yōu)點都變成缺點從而不斷吵架的故事:一開始甜蜜恩愛,時間久了發(fā)現(xiàn)種種不滿意沒有變好的跡象,想到要就此度過一生或一段婚姻便不禁陷入惶恐,因此小矛盾升級成大沖突,爆發(fā)出世界大戰(zhàn)。見過這樣一個說法,如果每個人提前知道與伴侶相處的時限,也許會過得幸福一點。(《巴黎,我愛你》里因為知道妻子得了絕癥而重新萌生愛意的丈夫,和電視劇里更多的絕癥橋段,是不是深情必佐以死亡的倒計時,否則難以說通呢?)往往我們只有到了那一刻才知道終結(jié)在哪里,有時候甚至是過后才發(fā)覺,悔恨痛惜都來不及,我們稱之為,宿命。
迎面而來的車燈,有點末日的絕望感
永遠洗不干凈手的絕望,永遠擺不脫煙云的無力(出了城還是要回來,人們甚至依賴這煙云,沒有冒煙的工廠,人們以何為生呢?),這就是宿命感的組成部分吧。當然還有嘴上說著想當浪子卻沒有勇氣換一種生活方式,等等。
而像我和主人公那樣,以為看穿了生活/煙云的本質(zhì)而懶得逃避,到底是對宿命的屈服呢還是對宿命的對抗?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dushubiji/1157098.html
相關(guān)閱讀:社會契約論讀書筆記3000字范文
《秘密花園》讀書筆記
《閃閃的紅星》讀書筆記300字
《風之王》讀書筆記650字
中國近代史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