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時讀過《理智與情感》,一邊讀一邊對照金庸的笑書連天里的人物貼標簽,直接把大姐埃莉諾歸入陳家洛之類,二姐自然就是黃蓉,張敏之屬了,至于伍德大叔那簡直就是岳不群,沒辦法,金庸才是我的菜,那時候讀的英國系列都是為了泡妞裝逼。拋開個人喜好不談,小說除了兩姐妹讓人印象深刻,發(fā)人深省外,伍德大叔大嬸,兩姐妹的情人,在我眼里要么是活寶,要么是好人,總之個個鮮活,躍然紙上,悠然讀下,讓時間在翻頁中消磨的毫無心理壓力。
曲折的經歷,大團圓的結局是那時候英國小說的點,狄更斯,勃朗特姐妹他們都這么寫,最起碼我看的那幾部小說都這樣,可能跟當時英國的環(huán)境有關,上升期,陣痛中是那個時代的背景特征。
人年少時直接輕狂,對二姐熱情奔放的性格有天然的傾向性,對大姐的審慎持重往往不以為然,不過既然是英國小說,那自然融入了英國人的價值觀,通篇都在暗示大姐的政治正確。
理智與情感讀后感。但是隨著年齡漸長,讀書漸廣,尤其是接觸到歐洲宗教,民主進程方面的史書,才越來越覺得日不落帝國之所以日不落,其民族性格與有助焉,而其民族性格的成型自然少不了莎士比亞之后一系列大師對這個民族心靈的滋潤,《理》在我看來其實是不列顛民族價值觀的宣言:理智自持,不縱情歡喜,不讓情緒左右判斷,對人對事報以極大的同理心和耐心。也許這也是英國佬喜歡嘲笑法國人的原因,丫太不淡定了,搞個革命死那么多人,看我們多好,開個會喝點茶就成了。身為天朝子民,我只能羨慕了。今天,Suspend your judgement 或者Don’t Judge,對我們這個一點就著的民族有著尤其意義。
前幾天看了Candy同學《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的讀后感,里面對比了西方文化下個體的自制自律和東方文化下個體的他制他律,讓我不禁想到了經典的約翰牛,想到了那個曾經不喜的大姐埃莉諾,想到了盎格魯薩克森體系下的北美和拉丁體系下的拉美,想到了那至今閃耀的《自由大憲章》,《權利法案》……
有什么樣的民眾就有什么樣的政府,有時候我想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好好體悟一下《理》的觀念,那么25年前我們是否可以重復“憲章運動”的理性光輝?歷史無法假設,但是歷史總會驚人的重復,當下一個轉折到來時,吾國吾民,可準備好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duhougan/953185.html
相關閱讀:老三篇讀后感800字
麥克白讀后感800字
《西游記》讀后感800字
《?禾》讀后感800字
《根鳥》讀后感800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