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sophie同學(xué)問我有啥電影可推薦,剛好這兩天看了《建黨偉業(yè)》,覺得劇情緊湊,還能夠管窺歷史上的大人物們的精神品貌,五四的一些場面以及先烈們的革命熱情也非常有感染力,看后感覺有很多觸動?梢酝扑]之!
對我的啟發(fā)按重要程度如下:
1.100年前的80后90面臨的是救國圖存的事,他/她們的眼界和思想觀以及那顆上下求索求中國出路的心,讓人很震撼。與此同時,100年后80后的我們,讀書考試然后在考研工作出國中找個方向,試問:智力,情趣人格,思想境界這三層,我們做到了哪一層?這之中時代自然是強有力的因素,但是無論身處在哪個時代保持思想的鮮活與靈敏,投身于新思想實踐于新事物,敢為多數(shù)人不敢為的勇氣方可嘉。我們現(xiàn)在太多的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而非另辟蹊徑自成一派,這是要不得的。當代的教育、大學(xué)的交往模式以及快餐文化入侵和功利主義的社會價值觀,決定了我們對personality而非真正的思想實質(zhì)的著重。我們對于成功的評判大多也局限在所謂的出處上。所以我們太多地犧牲在了通往一種完善的、符合各方期許的、professional的personality的路上。
2.那是一個難得的風(fēng)氣大開的年代,學(xué)界政界文藝界思想界人才輩出,百花齊放。大陸現(xiàn)在恐怕再也看不到那些范兒和氣場十足的學(xué)者和思想家了:梁啟超、魯迅、胡適、辜鴻銘,陳獨秀、毛蔣、宋氏家族,梅蘭芳、張大千等各行各界人物。很想要再去讀一讀每一位先賢的生平和著作的欲望。”開眼看世界“,不為了解歷史,而是要從看歷史、看大勢、看人物的角度去讀。
3.對于歷史臧否人物的方法有了些新認識:歷史總歸是記錄勝利者的高尚德行與豐功偉績的,這個大家向來都知道。五四的熱血讓人很心動,即便是符合歷史大潮但也難掩其狂熱而盲目的一面。歷史若只看呆板的主線與脈絡(luò),而不了解細節(jié),會誤讀很多東西。在之后看來很愚蠢的事情,但在當時其實并不如此,要以時間地點為轉(zhuǎn)移。舉幾個曾經(jīng)舒zh老師毛概課上記的例子:
關(guān)于曹鹵霖和章宗祥:從個人來看,他們等都是個人品格高尚的人,只是在當時的時代,親日是一件比較自然的事情,如魯迅,他的圈子里就有很多日本朋友。若不是他盧溝q事變前去世,也無法確定他之后是不是會成為一個所謂的“賣國賊”。事實上我們對國家的認識有很多是從日本人處獲得的。
當時一群北大學(xué)生暴打曹,卻打錯老人。那么多的北大學(xué)生中,而無一人出來道歉,卻因為有一學(xué)生因為肺結(jié)核在此事件后去世,便以此大做文章要求北洋政府做出條件,政府節(jié)節(jié)忍讓學(xué)生。蔡元培事后書:殺君馬者道旁兒。熟知是諷刺誰呢?
所以,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歷史實在是太片面太主觀,有很多其實非常真實而理想的人被誤讀或曲解,非常純粹和高潔的人物往往自動或被隱藏在歷史背后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duhougan/741288.html
相關(guān)閱讀:《簡愛》讀后感1000字
科學(xué)家讀后感1000字
《目送》讀后感1000字
《織工馬南》讀后感1000字
《培根隨筆》讀后感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