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南京古都“橋”名、“巷”名知多少》閱讀答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初中說明文閱讀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南京古都橋名、巷名知多少 【分類統(tǒng)計】 表一: 南京古都 橋 名分類統(tǒng)計表 表 二:南京古都巷名分類統(tǒng)計表 分類標準 巷 名 數(shù)量 用數(shù)字命名 二條巷 、 三條巷 等 8 用人物命名 秦狀 南京古都“橋”名、“巷”名知多少
【分類統(tǒng)計】
表一:
南京古都



名分類統(tǒng)計表


二:南京古都“巷”名分類統(tǒng)計表
分類標準



數(shù)量
用數(shù)字命名
二條巷

三條巷

8
用人物命名
秦狀元巷
、
黃狀元巷

10
用物品命名
箍桶
巷、
璇子巷

18
用動物命名
飲馬巷、宰豬巷等
9

家宅命名
許家巷、許府巷

9


【空間分布】
表三:南京古都范圍內(nèi)


”“

”數(shù)量
空間分布表

區(qū)劃
類別


















秦淮區(qū)
鼓樓區(qū)
玄武區(qū)
建鄴區(qū)
橋的數(shù)量
45
21
18
11
巷的數(shù)量
22
21
17
5


【成因分析】

南京古都的“橋”“巷”名的命名及空間分布與



密切相關。
自然與生活有機統(tǒng)一。南京占據(jù)長江中下游的特殊地理位置。橋、巷代表了人口出行和生活的需要,南京古都的橋、巷地名分布的數(shù)量與人口分布的密集度基本成正比。
凝重的歷史滄桑感。南京的橋、巷的地名反映了歷史滄海桑田之變。如“逸仙橋”。

1925
3
月12
日,孫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按其所愿,葬于南京的紫金山。但因為南京當時的城市交通系統(tǒng)還不是很完善,為了便于運載孫中山先生靈柩,于是就修建了中山大道,當時,中山東路上的一座石橋十分破舊,國民政府下令,重建此橋,并改名“逸仙橋”。逸仙是孫中山先生的號。
異彩紛呈的平民文化。南京許多地名源于民間傳說,
有著濃郁的平民文化色彩,折射著昔日南京百姓的生活狀況和文化心態(tài)。每一條“老地名”或許
都蘊含著獨特的文化特色。
當然,南京的“橋”“巷”名還與“唯才是舉”的科舉文化,朱門豪宅的士族文化,濃郁的古商業(yè)文化密切相關。
【地圖截圖】


【生活鏈接】

3
月1

至2
日,第二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南京市選拔賽如期舉行。參賽的小選手們聽寫生僻字詞手到擒來,然而卻被“逸仙橋”地名難住,究其原因,他們壓根就不知道哪里有座“逸仙橋”,又為何名為“逸仙橋”。
13.
閱讀【分類統(tǒng)計】,
選出下列表述
不正確
的一項是


)(2
分)
A.
南京古都“橋”名中按材料結構命名的最多,
用植物命名和“與食物有關”的命名最少。
B.
南京古都“巷”名中用物品命名的最多,
用數(shù)字命名和用人物命名的巷名數(shù)量相差不大。

C.
南京古都“橋”“巷”名中都有用數(shù)字和動物來命名的,其中用動物來命名的都極少。
D.
南京古都“油坊橋”的命名應該是與食物有關,“沈舉人巷”應該是用人物來命名的。
14.
閱讀【成因分析】,請將材料橫線處的內(nèi)容補充完整。(10
個字以內(nèi))(2
分)


15.
閱讀材料,從“橋”“巷”名的數(shù)量分布推斷南京古都人口的數(shù)量分布情況。(2
分)


16.
閱讀材料,按要求下列答題。(4
分)
(1
)下面加點的詞語有何表達效果?(2
分)
每一條“老地名”或許
都蘊含著獨特的文化特色。


(2
)為什么先介紹“分類統(tǒng)計”與“空間分布”,再介紹“成因分析”?(2
分)



17.
結合【地圖截圖】和【成因分析】兩則材料,請用簡潔的語言向小選手們介紹“逸仙橋”。(要求:從“逸仙橋”的地理位置和來歷兩個角度來介紹。)(2
分)




參考答案:中小學作文閱讀答案網(wǎng)整理
13.
(2
分)C
14.
(2
分)地理環(huán)境(或“自然”)、生活、文化(少一點扣1
分)
15.
(2
分)15.
(2
分)秦淮區(qū)人口分布密集,
建鄴區(qū)人口分布較少。(意對即可。此題先要歸納“表三”的主要信息:南京古都范圍內(nèi)秦淮區(qū)橋、巷分布密集度高,
建鄴區(qū)橋、巷密集度很低。再抓住材料中的“南京古都的橋、巷地名分布的數(shù)量與人口分布的密集度基本成正比”這句話就可以做出推斷。)
16.
(4
分)(1
)“或許”表示不確定,寫出了南京的每一條“老地名”可能都蘊含著獨特的文化特色,不排除部分不蘊含,體現(xiàn)語言的準確性。(2
分)(2
)“分類統(tǒng)計”與“空間分布”的內(nèi)容直觀、明了,“成因分析”是基于“分類統(tǒng)計”與“空間分布”的理性分析。這樣的順序符合人們的認知規(guī)律。(2
分)
17.
(2
分)“逸仙橋”在龍蟠中路和中山南路的交叉路口向西20
,以前是一座石橋,后因運載孫中山的靈柩而重新修建的。(地理位置1
分;來歷1
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chuzhong/517378.html

相關閱讀:黃河安瀾的今天和明天 閱讀答案
《壯美瀑布從何而來-》閱讀答案
神秘的越王古劍 閱讀答案
《話說重陽》閱讀答案
說明文閱讀《宣紙》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