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抗抗
在許多中
,
我們依賴書信維持生存。書信是我們寂寞的日子里稀少的歡樂和光明。信中的每一個字都被我們貪婪嚼碎小心咽下
,
然后一字不漏地
“
輸入
”
記憶珍藏。收信、讀信和復(fù)信
,
常須躲閃避開周圍警犬般的耳目
,
使得書信的來去變得隱秘而鬼祟
,
那僅僅只因為小小的信封承載了最大的私人空間
,
是充滿敵意的生活中唯一的溫暖和慰藉
,
支撐我們度過苦澀難耐的時光。
那個冬天的小興安嶺
,
大雪封山
,
進(jìn)山伐木的連隊和農(nóng)場斷了聯(lián)系
,
一連兩個月
,
信件完全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了。帳篷門口的雪地被盼信的人們踩得邦硬
,
林中只有飛舞的雪花但沒有哪怕一只信封的蹤影
,
寂靜和寂寞讓人透不過氣
,
每個人都狂躁不安
,
快被逼得發(fā)瘋。暴風(fēng)雪的夜晚
,
我們在微弱的燭光下瘋狂地寫信
,
寫給我們想得起來的任何人。一只只用米粒黏的厚信封
,
在炕席下被壓成薄片
,
一只只薄片積成了厚厚一摞
,
硌得人腰疼。我們共同守望著冰雪
,
卻沒有郵遞員來把那些信接走。有個寧波女知青是個獨生女
,
她和父母有約
,
每日互有一信發(fā)出
,
從不間斷
,
沒有書信的那兩個月
,
她寫的信已塞滿了一個個旅行袋
,
她甚至吃不下任何東西
,
氣息奄奄幾乎快要死去。一個休息日
,
有男生幫她背著那只旅行袋
,
頂著風(fēng)雪步行幾個小時到林場的場部去寄信
,
把那個小郵電所的郵票用得一張不剩。
很多日子以后
,
天終于晴了
,
山溝里突然響起了拖拉機(jī)的轟鳴
,
我們的歡呼聲震落了樹上的積雪
,
滿滿的車廂卸下了我們需要的食品和雜物
,
還有幾只沉重的麻袋
——
快被撐破的麻袋在幾分鐘內(nèi)被無數(shù)雙手迅速撕開
,
無數(shù)只沉甸甸的信封如泉水
“
嘩
”
地涌出來
,
散落在雪地上
,
然后
,
一搶而空。我搶到了屬于自己的那幾封信
,
信上的郵票已被雪花洇濕。那是一個突如其來的節(jié)日
,
所有的人都得到了同一份禮物。整整一個夜晚
,
帳篷里鴉雀無聲
,
人人都在馬燈下安靜地讀信
,
只聽見紙頁的翻動聲和姑娘們喜極的啜泣。我枕著父母和友人的來信
,
在心里一遍遍背誦著信上的每一句話。如今想起來
,
信上講的其實都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
,
但二十多前那個夜晚
,
信中的每一個標(biāo)點符號都使我興奮不己。我傾聽爐膛中燃燒的木?在歡快地歌唱
,
伴著山林里低低的風(fēng)聲
,
夜色從眼前的信紙上一行行挪移
,
終是無法入睡
,
早起的值日生已開始擔(dān)水掃地
,
帳篷頂上煙囪的縫隙處漸漸由灰而藍(lán)最后變成一個金黃
,
天完全亮了
,
而我還睜大著眼睛。
那是等待書信的有關(guān)記憶中
,
最為完整的一次。
假如那些信再不來
,
我們還能在森林里堅持下去嗎
?
小小的信封、薄薄的信紙
,
你真有那么大的魔力啊。
到了盼望情書的齡
,
書信就成了生命以及愛人的一部分。
我們會像蜜蜂一樣辛勤地在收發(fā)室門口徘徊
,
像警覺的兔子一般時刻聆聽著郵遞員的腳步聲。我一次次穿過黑暗的樓道
,
一日數(shù)次爬過幾十級樓梯去開信箱。明明上午信已來過
,
下午還是忍不住再去一次。我的手顫抖著伸進(jìn)滿是灰塵的鐵皮郵箱
,
把空空的郵箱搜索了再搜索。只要指尖觸到了一點紙角
,
未等把信封從郵箱里拽出來
,
漆黑的樓道已是陽光燦爛。旋風(fēng)一般卷上樓去
,
信封就像翅膀
,
平步青云
,
千里萬里飄飄欲仙。
書信的代我們活在文字里。那文字充滿了善意的夸張
,
雖有點自欺欺人卻助我們度過精神饑荒。其實每一封書信都充滿著被偷窺被檢查被告密的危險
,
有多少悲慘的故事源于書信引發(fā)的禍端。但書信仍在繼續(xù)著
,
仍有那么多人癡心不改。書信是書信代連通外界僅有的通道
,
唯一屬于自己的一方天地。無論是盼信拆信回信寄信
,
每一個瑣碎的過程
,
都讓人愿豁出去拋灑所有的廢話和激情。
如今我們已不再等待書信
,
若是有送報的郵差捎來幾封書信
,
倒會讓你覺得稀奇
,
拆開看
,
信封里除了會議通知
,
便是合同公文。我們想要同另一個人私下說的話
,
莫非都已用電話和
說完
?
書信時代終結(jié)后
,
我不知道自己還能盼望什么。偶爾我會瘋狂地用筆寫信
,
也僅僅是為了寄托對書信的懷念而已。
(
選自《時文選粹》第三輯
)
隨著科技的迅猛發(fā)展
,
書信逐漸地成為歷史。但我們不能忘記
,
在二十世紀(jì)六、七十代
“
知識青上山下鄉(xiāng)
”
那場特殊的運動中
,
書信曾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
它是人們精神的寄托
,
它是人們心靈的安慰
,
它甚至是人們生存的希望。本文是作家張抗抗對那段歲月里那些書信的深情回憶。時代在進(jìn)步
,
新生事物也在不斷涌現(xiàn)
,
作家以一顆敏銳的心感受著生活
,
善于從今昔對比中尋找寫作的突破口
,
并注入真摯的情感牽動人心
,
這在寫作上給我們以有益的啟示。全文結(jié)構(gòu)完整而嚴(yán)謹(jǐn)。開篇總說書信在特殊代的特殊作用
;
接著在主體部分回憶了當(dāng)時青們對書信的渴盼、對親友的思念
,
書信終于到來時青們的歡呼、撕搶、靜讀和激動
,
以及
“
我
”
對信箱的癡癡搜索
;
最后再次強(qiáng)調(diào)書信的價值所在
,
表述人們對書信的癡心與激情
,
在交代懷念書信時代的寫作目的后
,
自然收束全文
,
留給讀者不盡回味的空間。
1.
文章的題目擬作《逝去的書信》
,
有什么深刻的用意
?
2.
作家選取了哪幾個感人的細(xì)節(jié)來描述
“
知青
”
的書信生涯
?
3.
作家為什么把第
4
、
5
、
6
、
7
小段獨句成段
?
4.“
我們會像蜜蜂一樣辛勤地在收發(fā)室門口徘徊
,
像警覺的兔子一般時刻聆聽著郵遞員的腳步聲。
”
這句話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
試體會其表達(dá)效果。
5.
簡述本文主要的語言特色
,
至少說出三個方面。
:1.
不僅表達(dá)了作家對書信時代的懷念
,
更表達(dá)了作家對痛苦頗多歡樂太少的
“
知青
”
生活的沉思。
2.
①
男生頂風(fēng)冒雪幫寧波女知青寄信。
②
書信終于到來時青們的喜悅、激動和興奮。
③
“
我
”
對空郵箱的一搜再搜。
3.
作家通過自己的議論和抒情
,
并獨句成段
,
突出了對那次等待書信的印象之深
,
強(qiáng)調(diào)了那次書信在青們心中的重要位置
,
并點明了所敘事件的深刻意義
,
將文章的境界引向深入。
4.
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準(zhǔn)確、細(xì)膩而又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了當(dāng)時青們殷殷盼望書信到來的心情
,
表達(dá)了青們的共同心聲。
5.
如
:
①
比喻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
使文章的語言生動、形象。
②
字里行間洋溢著作家的滿腔真情。
③
多種表達(dá)方式綜合運用
,
以敘述為主
,
輔以議論和抒情。
④
有著濃郁的東北地方生活氣息。
⑤
語言流暢、細(xì)膩、優(yōu)美等。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chuzhong/515982.html
相關(guān)閱讀:《榕樹,生命進(jìn)行曲(節(jié)選)》閱讀答案
王崇亞《向一棵樹鞠躬》閱讀答案
《游子吟》閱讀答案
《故鄉(xiāng)的榕樹》閱讀答案
賈平凹《我的老師》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