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之薔
①想知道成語中春、夏、秋、冬這四個字各自出現的頻率,有了像百度和谷歌這樣的搜索工具以后,似乎變得容易了。在一個收錄了41843
條成語的成語網站中,春出現的頻率最高,出現了102
次;其次是秋,出現了97
次,而且這兩個字經常連用;包含夏和冬的成語,則分別出現了31
和22
次?偟恼f來,春和秋出現的頻率在成語中遠遠超出冬和夏。
②說到春秋,首先想到的是孔子修的史書《春秋》,這是記載了自公元前722
至公元前481
魯國歷史的一部史書。據說那時春秋是史書的統(tǒng)稱。看來早在公元前700
多前,我們的祖先就喜歡用春秋來代表一四季了,甚至代表代的更替、時代的變遷了。
③這是為什么呢?我覺得秘密可能就藏在我國的氣候規(guī)律中。
④我國大部分地區(qū)一四季分明。尤其是農耕文明所在的中原地區(qū),四季變化非常明顯,而與我國同緯度的其他國家四季
卻并不分明。我國華南地區(qū)受冬季風影響,除了春夏秋三季外,有的地區(qū)還有接近冬季的初春和深秋氣候,而同緯度的世界其他地區(qū),大部分全皆夏。我國華北、東北四季分明,而同緯度的世界其他地區(qū),基本上只有秋冬春三季,季節(jié)變化還遠沒有我國鮮明?傊澜缟现袊乃募靖孀罘置。因此中國人喜歡用春夏秋冬四季說事,用春秋兩季代替一四季,用春秋表示代,用春秋形象地代替歷史,就不奇怪了,而且這也是中國的專利。
但為什么用的是春秋,而不是冬夏?
⑥我查找了一下有關我國一四季分布的文章和地圖,發(fā)現我國大部分地區(qū)都是冬冷夏熱,四季分明的。但全國有兩個無夏區(qū):一個是青藏高原地區(qū),另一個是大興安嶺與呼倫貝爾草原地區(qū);有一個無冬區(qū),即南嶺與武夷山以南地區(qū);還有一個位于云南昆明一帶的四季如春區(qū)。這樣大的地區(qū)或無夏或無冬,人們怎么能知道何
謂夏、何謂冬?但是這些地方卻大都有春有秋,或者可以說中國絕大部分地區(qū)都有春秋,因此我們的祖先用部分代替整體時,顯然應該選用春秋,而不是冬夏。
⑦此外,春秋兩季是一中最有標志性的季節(jié),春花秋葉,滿山如旗,夏與冬簡直無法相比。
⑧另有一個原因也應該提及,就是中國四季的長度有這樣一個特點:北方冬長,南方夏長,但無論南北,春秋都很短促。如長城、天山以北,冬季長達半以上;廣東、廣西、海南島,夏季長達半以上,南海諸島全皆夏。由于我國大陸性氣候特征顯著,冬冷夏熱,春天升溫快,秋天降溫快,因此春秋兩季特別短促,春秋兩季加起來也就等于一個夏季或一個冬季的長度。有一,我在長白山親眼目睹了秋天的腳步是何等地迅速
。前一天還是滿山青翠,一夜霜雪,綠葉結冰,滿山皆白,凍得綠葉枯黃,迅速脫落,遍地速凍的綠葉鋪滿山谷。秋天就這樣來臨了。
⑨這種氣候特點讓我們的祖先對春秋之際自然界短促劇烈的變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對于漫長的冬季和夏季則已經麻木。因此春秋作為一個詞匯出現比冬夏的概率就多多了。
12
、第④段運用了哪兩種說明方法?有何作用?(3
分)
13
、本文采用的說明順序是
。采用這種順序和說明內容有關,原因是什么?(3
分)
14
、中國人對春秋感受深表現在哪些地方?3
分
15
、閱讀全文后,請你概括出中國人對春秋感受深的原因。3
分
參考答案:中小學作文閱讀答案網整理
12
、
舉例子
作比較
具體清楚說明了中國的四季更替最分明。
13
、
邏輯順序
1
分 本文主要說明內容是中國人對春秋感受深的原因,1
分采用從現象
到本質的邏輯順序來闡述說明,符合人們認識事物由淺入深的規(guī)律,更易于人們理解接受。1
分
14
、①春和秋出現的頻率在成語中遠遠超出冬和夏
。
②我們祖先喜歡用春秋來代表一四季,代表代的更替、時代的變遷。
(答對一個給兩分,兩個都對給3
分)
15
、
1
中國有無夏區(qū),無冬區(qū),四季如春區(qū),但絕大部分地區(qū)都有春秋;
2
春秋兩季是一中最有標志性的季節(jié)。
3
我們祖先對春秋之際自然界短促劇烈的變化印象深刻,而對于漫長的冬季和夏季則已經麻木。(一點一分,注意概括性語言的準確)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chuzhong/502261.html
相關閱讀:《被造就的虛擬偶像 汪琳》閱讀理解
放射性同位素??核輻射的主角 閱讀答案(臨沂)
節(jié)選自周敏嫻《重新認知“老戲”的經典魅力》閱讀答案
《禍從天降,誰為真兇》閱讀答案
人類只剩7時間拯救地球 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