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目標
1.掌握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
2.掌握新文化運動興起的主要標志、新文化運動的旗幟、主要陣地、主要內(nèi)容、歷史意義。
3.理解新文化運動新的含義。
能力目標
1.通過對新文化運動的分析,指導學生從歷史背景出發(fā),聯(lián)系具體內(nèi)容,分析其作用與影響,從而提高其分析問題的能力。
2.通過指導學生閱讀書中有關(guān)白話文的材料,培養(yǎng)學生對于歷史新事物的鑒別和理解能力。
德育目標
1.通過學習本課,使學生認識到,新文化運動是我國歷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運動,“民主”和“科學”是新文化運動的兩面旗幟,從而增強在新時代條件下民主與科學的意識。
2.通過學習本課,感受新文化運動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爭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鋒作用,激發(fā)學生建設(shè)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使命感。
●重點
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內(nèi)容及其意義。新文化運動倡導的思想,在今天我國社會主義建設(shè)的過程中仍具有現(xiàn)實的意義,學生應(yīng)重點掌握。
●教學難點
新文化運動為什么把斗爭鋒芒指向孔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機地引導學生認識孔子的思想,分析儒家的“綱常倫理” 以及封建統(tǒng)治階級利用儒家維護其統(tǒng)治的本質(zhì),從而使學生學會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的分析方法。
●教學方法
1.聯(lián)系講解法。這一節(jié)課的內(nèi)容是中國近代化探索的最高階段。因此,必須聯(lián)系前三節(jié)課的內(nèi)容講解,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深刻理解近代化探索的歷程。
2.講述法。對于新文化運動中主要代表人物的生平可以采用此法。
3.舉例分析法。對于新文化運動的內(nèi)容,必須通過對典型例子的分析,才能加深學生的理解。
4.整合教材。指導學生對“新文化運動”進行有機的整合,以提高梳理知識、駕馭知識的能力。
5.切入評價法。可以找一個適當?shù)那腥朦c,引導學生對新文化運動作出評價。
課前準備
Ⅰ、教師設(shè)題:
(1)結(jié)合材料分析新文化運動發(fā)生的歷史可能性和必然性。
(2)結(jié)合材料,深入了解陳獨秀、蔡元培、魯迅、胡適和李大釗及其著作,將發(fā)現(xiàn)所得與教材觀點相印證或?qū)滩奶岢鲎约旱呐行哉J識。
(3)對新文化運動進行全面、恰當?shù)脑u價;分析新文化運動的精神實質(zhì)。
2、學生準備: 學生按興趣選擇題目,分組查找資料進行研究,得出自己的認識。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當歷史的車輪駛?cè)?0世紀20年代中期的時候,勤勞勇敢的中國人面臨的仍然是破敗的山河、頹敗的經(jīng)濟、失敗的革命、衰敗的文化……
西學東漸過程,由器物而及于制度。然而,桔逾淮為枳,在西方卓有成效的東西,到了中國卻是全然不成模樣。當革命派效法孟德斯鳩、盧梭、華盛頓的思想被軍閥統(tǒng)治的丑惡現(xiàn)實撕成碎片,向西方尋求真理的人們開始由器物和制度層面深入到文化心理層面,最終形成近代百年繼甲午戰(zhàn)爭之后的第二次民族反思。
第二單元《近代化的探索》中,共有4課內(nèi)容。這4課內(nèi)容實際上反映的是近代化探索中的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分別是“技術(shù)層面”的探索、“制度層面”的探索和“文化層面”的探索。請同學們這三個階段對應(yīng)起來,[學生回答]洋務(wù)運動屬于技術(shù)層面的探索,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屬于制度層面的探索,新文化運動屬于文化層面的探索。
[教師導入]它們之間的關(guān)系確實是這樣的。由此,我們可以看中國的近代化探索有一個由淺到深、由表及里的過程。下面,我們來看一下新文化運動的內(nèi)容,了解中國人民是如何在文化層面上進行近代化探索的?
同學們,前面我們學習過,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tǒng)治。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成立。但不久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即被袁世凱竊取。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后,不斷破壞共和。孫中山等人為維護共和作了不懈的努力。1915年,袁世凱復辟帝制的活動愈演愈烈。思想領(lǐng)域里的準備工作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為了反對袁世凱稱帝,在思想領(lǐng)域里對封建制度進行批判,新文化運動應(yīng)運而生。下面我們看具體內(nèi)容。
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的過程中,洋務(wù)派“師夷長技以自強”,但并沒有擺脫西方列強的侵略;維新派鼓吹民權(quán),革命派主張共和,但并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中國的前途在哪里?一些先進的中國人想到要學習西方的思想文化
過渡:同學們,請看課本導入框中的內(nèi)容?蛑械膱D是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chuàng)辦的《青年雜志》封面。它從第二卷起改稱《新青年》雜志。從第四卷起,《新青年》改用白話文和新式標點符號,刊登新體詩!肚嗄觌s志》的誕生,標志著新文化運動的興起。那么,新文化運動是在什么情況下興起的?它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它對后世有什么影響?我們這一節(jié)課就來學習。
一、《新青年》的創(chuàng)辦
[教師引導]同學們,請看課本導入框中的內(nèi)容:“它從第二卷起改稱《新青年》雜志!肚嗄觌s志》的誕生,標志著新文化運動的興起。”也就是說,《新青年》的創(chuàng)辦,標志著新文化運動的興起。那么,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是什么呢?請同學們看課本,從中找出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有關(guān)背景知識。
1、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
回答一:中華民國建立后,從西方傳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愛等思想觀念,受到知識階層,尤其是青年學生的歡迎。
回答二:竊取辛亥革命果實的袁世凱,為實現(xiàn)獨裁和專制,頒布《中華民國約法》,規(guī)定“國民教育,以孔子之道為修身大本。”
回答三:從1915年起,進步的知識分子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通過對辛亥革命失敗教訓的認真思考,認定要建立名副其實的共和國,必須根本改造國民性。
回答四:新文化運動的興起主要是新舊思潮發(fā)生了激烈的沖突。
[總結(jié)]新文化運動的背景:一是西方民主思想的進一步傳播;二是尊孔復古思潮的泛濫;三是要建立名副其實的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
[教師引導]上面三點中,哪一點是根本的?
[學生回答]要建立名副其實的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
[教師引導]那么請問,建立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的前提是什么?
[學生回答]資本主義的發(fā)展,資產(chǎn)階級力量的壯大。
[教師引導]課本上提到“竊取辛亥革命果實的袁世凱,為實現(xiàn)獨裁和專制,頒布《中華民國約法》,規(guī)定‘國民教育,以孔子之道為修身大本。’”我想問的是袁世凱為實現(xiàn)獨裁和專制與尊孔的關(guān)系。這個問題可以留到后面回答。但有一點就是:新文化運動是反孔的,而新文化運動又是在袁世凱破壞共和、專制獨裁愈演愈烈的情況下興起的。因此,在“尊孔”與“專制、獨裁”之間必然有聯(lián)系。
[教師小結(jié)]關(guān)于新文化運動的背景,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政治上:袁世凱專制獨裁、破壞共和,為維持專制獨裁,提出了“尊孔”。經(jīng)濟上:資本主義發(fā)展,資產(chǎn)階級力量壯大。希望建立一個真正的民主共和國。思想上:民主思想進一步傳播,但思想界的“尊孔”逆流也不斷涌現(xiàn)。在這種情況下,由知識分子中的先進人物發(fā)起了旨在反對封建專制建立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的新文化運動。
①袁世凱獨裁、尊孔、破壞共和
②資本主義發(fā)展,資產(chǎn)階級要建立一個真正的共和國
③西方民主思想的傳播,尊孔暗流涌動,新舊思潮沖突
動腦筋:“新文化運動是幾個青年空造出來的”。判斷一下,這種說法對不對?
答案:不對。竊取辛亥革命果實的袁世凱,為實現(xiàn)獨裁和專制,頒布《中華民國約法》,規(guī)定“國民教育,以孔子之道為修身之本”,借以孔教作為復辟帝制的工具。這是違背民主潮流的倒行逆施,必然會遭到全國人民的反對,陳獨秀等人發(fā)起的新文化運動,正是全國人民反封建斗爭意志的集中體現(xiàn)。
2.新文化運動的興起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看課本第二段大字內(nèi)容,從中找出新文化運動的興起標志、代表人物、旗幟、主要陣地、基本內(nèi)容等要素。
[學生回答]①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志是《新青年》雜志的創(chuàng)辦。②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是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③新文化運動的旗幟是“民主”和“科學”。④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為《新青年》雜志。⑤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內(nèi)容有:四個提倡,四個反對。即提倡民主,反對獨裁專制;提倡科學,反對迷信盲從;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教師講述]同學們,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中心是北京大學。在這里,不得不提到一個人物,那就是大名鼎鼎的蔡元培先生。
蔡元培(1868~1940),字鶴卿,一字孑民,浙江紹興人,著名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他并不是新文化運動的發(fā)起人,但卻是這場運動最有力的支持者。1916年2月,蔡元培到北京大學擔任校長。他對北大進行了一系列整頓改革,實行教授治校,鼓勵學術(shù)研究,為新文化運動開辟了一個寬廣良好的言論空間。我們來看一看他的思想。
“北大者,為囊括大典,包羅萬眾之最高學府!彼霓k學方針是“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并包主義!
“無論何種學派,茍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效,尚不達自然淘汰之命運者,雖彼此相反,而悉聽其自由發(fā)展。”
[教師講解]蔡元培的治校方針,實際上為新思潮、新文化開拓了陣地。他當了北大校長后就騁請新文化的倡導者陳獨秀任文科學長,李大釗任圖書館主任。還有胡適、劉半農(nóng)、錢玄同、周作人、魯迅以及一批留學回來的自然科學家都先后到北大任教。但同時,北大也有一批以劉師培,辜鴻銘為代表的所謂舊派教授。因此當時,經(jīng)常有這樣的情況:上一節(jié)課的教員西裝革履,下一節(jié)課的教員則長袍馬褂。比如辜鴻銘,他講的是英國文學,腦后卻拖著一條辮子,因為他是擁護滿清帝制的!
新文化運動興起是以《新青年》的創(chuàng)辦為標志的,這又是陳獨秀的功勞。下面我們重點介紹陳獨秀。
[教師講述]陳獨秀,字仲甫,安徽懷寧人。早年留學日本,1904年創(chuàng)辦《安徽俗話報》,致力于喚醒民眾。曾加入孫中山領(lǐng)導的同盟會,參加辛亥革命。在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的斗爭中,陳獨秀被捕入獄,險些遇難。雖然共和代替了帝制,但整個國家仍處在內(nèi)憂外患的交相煎迫之中。一次一次革命的失敗,使陳獨秀為代表的一代知識分子陷入苦苦的思索之中。陳獨秀認為,以往的歷次運動,都是自上而下的政治革命,而中國要成為真正的現(xiàn)代強國,需要一場自下而上的普遍的國民思想革命。
1915年9月,《青年雜志》創(chuàng)刊。新文化運動由此揭開了序幕!肚嗄觌s志》從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隨主編陳獨秀遷至北京大學,成為新文化運動中最重要的核心刊物。
陳獨秀在創(chuàng)刊號上發(fā)表了《敬告青年》一文,指出新陳代謝是宇宙間的普遍規(guī)律,他認為“人身遵新陳代謝之道則健康,陳腐朽敗之細胞充塞人身則人身死;社會遵新陳代謝之道則隆盛,陳腐朽敗之分子充塞社會則社會亡!庇纱耍蚯嗄晏岢隽肆c希望:
一、自由的而非奴隸的。
二、進步的而非保守的。
三、進取的而非隱退的。
四、世界的而非鎖國的。
五、實利的而非虛文的。
六、科學的而非想像的。
同學們,這六點希望包含了民主、科學、開放、革新等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nèi)容。陳獨秀號召20世紀的新青年,徹底清除做官發(fā)財?shù)乃枷,“精神上別構(gòu)真實新鮮之信仰。”他主張當今的教育方針是:
第一,當了解人生之真象。
第二,當了解國家之意義。
第三,當了解國家與社會經(jīng)濟之關(guān)系。
第四,當了解未來責任之艱巨。
陳獨秀期望培養(yǎng)出一代“意志頑狠,善斗不屈,體魄強健,力抗自然,信賴本能,不依他人為活,順性率真,不飾偽自文”新國民。
同學們,一個國家,一旦發(fā)生了亡國滅種的危機,那么,不論這個文明曾經(jīng)有過怎樣的光榮,都不能不使人深刻反省它的積弊?磥,到新文化運動爆發(fā)時,不得不承認,我們珍愛的文化傳統(tǒng)必須進行一番認真的清理和變革了。魯迅說:“不能革新的人種、也不能保古的。”確實是這樣的,F(xiàn)在請大家結(jié)合課本上所提到的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內(nèi)容即四個提倡、四個反對,討論一下,“新”主要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或者“新”的含義是什么?
[學生回答]回答一:“新”是針對舊的。新的含義應(yīng)該是用資產(chǎn)階級的文化去反對封建的文化。
回答二:新道德應(yīng)是資產(chǎn)階級的道德,舊道德應(yīng)是封建的道德。
回答三:新文學指白話文,舊文學指文言文。
回答四:新文化運動的核心是“民主”與“科學”,針對的是專制與迷信。
回答五:新文化運動中“新”的含義應(yīng)是順應(yīng)歷史潮流的,與時俱進的。而不是保守的、陳腐的。
[教師講述]在辛亥革命之后到五四運動前,原來儒家的綱常名教、封建道德,還是統(tǒng)治著人們的頭腦。辛亥革命之前,民主、共和的輿論準備是很不夠的,傳統(tǒng)道德秩序并沒有崩潰,解凍,否則,也就不會有1916年的袁世凱稱帝,也不會有1917年的張勛復辟;实垭m然退位,而人們頭腦中的皇帝尚未退位。辛亥革命吃虧的地方就是不像法國大革命前那樣有一個啟蒙運動。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從戊戌變法時就很有名的楊度,幫助過孫中山的革命,堅決擁護改革,他竟然也上表勸袁世凱稱帝。還有康有為,維新運動中的激進人物,他主張把孔教定為國教,列入憲法,重新像兩千年前漢武帝時代那樣獨尊儒家,康有為同樣也擁護帝制。這才引起了五四一代知識分子的憂患。陳獨秀在《舊思想與國體問題》一文中說得很明白:“腐舊思想布滿國中,所以我們要誠心鞏固共和國國體,非將這班反對共和的倫理文學等等舊思想,完全洗刷得干干凈凈不可。否則不但共和政治不能進行,就是這塊共和招牌,也是掛不住的!毙挛幕\動就是在這樣一種歷史條件下發(fā)生的,實際上是從思想戰(zhàn)線角度為辛亥革命補上了它缺少的一課。
[教師提問]同學們,課本上有一句話應(yīng)該引起大家的注意,那就是,“向尊孔復古的逆流展開了猛烈的進攻,從而在社會上掀起了一股生氣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請同學們思考一下:尊孔與專制之間有什么關(guān)系?
[教師引導]同學們,要想搞清這個問題,我們需先看一段材料。
“天下有二大患焉:曰君主之專制,曰教主之專制。君主之專制,鈐束人之言論;教主之專制,禁錮人之思想。君主之專制,極于秦始皇之焚書坑儒,漢武帝之罷黜百家;教主之專制,極于孔子之誅少正卯,孟子之拒楊墨。”
[教師講解]同學們,從材料中我們可以看出,吳虞犀利地指出了儒教與專制的關(guān)系,特別對封建專制統(tǒng)治者借作護命符的孔子學說進行了勇敢的質(zhì)疑和批判,打破了封建圣人的偶像,因此被胡適稱為“四川省只手打倒孔家店的英雄!
同學們,關(guān)于新舊道德的問題,舊道德指的是以三綱五常為核心的孔子之道儒家倫理學說(三綱: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通常指仁、義、禮、智、信)。因此,要宣傳民主與科學,必須批判舊道德。
同學們,我們說,新文化運動的組成部分是文學革命,F(xiàn)在請同學們討論一下,為什么文學革命在新文化運動中的地位如此重要。
[學生回答]回答一:要宣傳新思想,宣傳民主與科學,必須用文學的形式。用文言文去宣傳西方的民主和科學知識,起不到應(yīng)有的效果。
回答二:新文學應(yīng)是新文化運動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為文學應(yīng)是新文明的先聲。因此,怎么樣用通俗易懂的文學形式去宣傳新文化,就是必須解決的問題。
[教師講解]文學是思想文化、倫理道德的重要載體,要革新舊文化,就必須革新舊文學。正如陳獨秀所說的:“要擁護那德先生(指民主),便不得不反對舊禮教、舊貞節(jié)、舊倫理、舊政治。要擁護那賽先生(指科學),便不得不反對舊宗教、舊藝術(shù)。要擁護德先生,又要擁護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國粹和舊文學!庇谑,一場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的文學革命勢不可免地發(fā)生了。
1917年1月,胡適在《新青年》上發(fā)表了《文學改良芻議》,提出了文學改良需從八事入手。這“八事”是:
“一、須言之有物。
二、不摹仿古人。
三、須講求文法。
四、不作無病之呻吟。
五、務(wù)去濫調(diào)套語。
六、不用典。
七、不講對仗。
八、不避俗文俗語!
[教師過渡]這“八事”被陳獨秀稱贊為“今日中國文界之雷音!标惇毿汶S后發(fā)表了態(tài)度更為明確堅決的《文學革命論》,陳獨秀氣宇軒昂地提出了著名的三大主義,
“推倒雕琢的阿諛的貴族文學,
建設(shè)平易的抒情的國民文學;
推倒陳腐的鋪張的古典文學,
建設(shè)新鮮的立誠的寫實文學;
推倒迂晦的艱澀的山林文學,
建設(shè)明?的通俗的社會文學!
同學們,陳獨秀的三個“推倒”,并不是全面否定古代文學。陳獨秀所要推倒的古典文學,其實只是仿古的文學。就在《文學革命論》這篇文章里,陳獨秀用大量文學贊美古典文學的優(yōu)秀部分,說《詩經(jīng)》中的“國風”,都是“斐然可觀”的,魏晉以下之五言,改變堆砌之風,在當時可謂文學的一大革命,韓柳崛起,一洗前人纖巧堆砌之氣,元明劇本,明清小說,“乃近代文學之粲然可觀者!彼饕械氖橇饮惖奈娘L,明代一味仿古前后七子及桐城派的一些人物,稱這些無病呻吟的人為“十八妖魔。”
[教師強調(diào)]時代的需求,加上先驅(qū)者的主張和奮爭,白話文學的主張取得了勝利。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規(guī)定白話為“國語”,通令全國中小學采用白話課本。從那時開始,中國的兒童的啟蒙教育不再是似懂非懂的“天地玄黃,宇宙洪荒”,而是他們生活的這個世界上最適合于他們的東西。這里特別需要注意的是白話文運動并不是文學革命的全部。李大釗在《什么是新文學》一文中說:“我的意思以為只是用白話作的文章,算不得新文學;只是介紹點新文學、新事實,敘述點新人物,羅列點新名詞,也算不得新文學!濒斞敢舱f,白話文學“倘若思想照舊,便仍然換牌不換貨!彼,新文學的建設(shè)沒有停留在胡適所講的“國語的文學,文學的國語”的要求上,而是進一步致力于文學內(nèi)容的革新。這一方面主要以魯迅為代表。
魯迅在新文化運動中發(fā)表了一系列深刻犀利的文章,猛烈抨擊封建倫理道德,為文學革命吶喊助威。魯迅以他堅定清醒的現(xiàn)實主義立場和堅忍持久的戰(zhàn)斗精神,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中流砥柱和整個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精神代表。在新文化運動初期,魯迅影響最大的則是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實績。下面,我們來看一組投影。
凡事總需研究,才會明白。古來時常吃人,我也還記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地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吃人”!
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
……吃人的人,什么事做不出;他會吃我,也會吃你,一伙里面,也會自吃……
……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
救救孩子……
[教師講解]同學們,這段投影材料,選自魯迅小說《狂人日記》。這是一篇反對封建的戰(zhàn)斗檄文,小說中的“狂人”象征著一代還不能夠被多數(shù)民眾理解的文化先覺者,是一個英勇孤獨的戰(zhàn)士。他通過痛苦的反思,得出一個振聾發(fā)聵的結(jié)論:封建宗法制度“吃人”。在小說的結(jié)尾,魯迅說“將來的社會”容不得“吃人的人”,他沉痛地寫道:
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
魯迅在《狂人日記》之后,“一發(fā)而不可收”,寫出了《孔乙己》《藥》等著名小說,深刻揭示了封建傳統(tǒng)思想給人們造成的精神創(chuàng)傷。他解剖中華民族國民性的弱點,意在暴露社會病根,以引起療救者的注意。他把自己這一時期的小說結(jié)集時,取名為《吶喊》。
除魯迅之外,還有郁達夫、葉紹鈞等人的小說也從不同視角表現(xiàn)了社會黑暗、民族衰弱給知識青年的勞動人民造成的痛苦。
這里,教師應(yīng)強調(diào)兩點:①要說明新文化運動包括思想革命和文學革命兩個方面,思想革命決定了文學革命的方向,文學革命擴大了思想革命的影響。②指導學生閱讀書中小字內(nèi)容,歸納李大釗、胡適、魯迅等人發(fā)表在《新青年》雜志上的文章及主要思想,進而指出《新青年》是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
總結(jié)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內(nèi)容,①提倡民主,反對專制,也就是提倡資產(chǎn)階級的民主制度和資產(chǎn)階級的民主思想,反對封建獨裁;②提倡科學,反對迷信,強調(diào)的是用自然科學一樣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來研究社會,反對封建愚昧;③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強調(diào)從個人有獨立自主權(quán)利的觀點出發(fā),提倡獨立思考,反對依附古人,反對盲從封建權(quán)威,反對做習慣勢力的奴隸。要求從封建傳統(tǒng)下解放人的個性與才能,使其能夠得到自由的發(fā)展;④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主張用自己的話寫自己的文章,反對模仿古人,反對言之無物。斗爭鋒芒直指孔教,從而在社會上掀起一股生氣勃勃的思想潮流。
[教師過渡]我們一般把基本內(nèi)容為“四提倡、四反對”階段的新文化運動叫早期新文化運動。它的指導思想是民權(quán)、平等和達爾文的進化論?墒菑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后,新文化運動又增加了新的內(nèi)容,馬克思主義開始傳播到中國。
新文化運動的歷史意義
回答一:批判了封建思想,動搖了孔子的地位。
回答二:啟發(fā)著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
回答三:對袁世凱復辟帝制是個沉重打擊。
回答四:為新思想的傳播開辟了道路。
回答五:推動了中國科學事業(yè)的發(fā)展。
回答六:解放了人們的思想。
回答七: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榮,使語言和文字緊密地結(jié)合起來。
回答八:為五四運動的爆發(fā)起了宣傳和動員作用。
總結(jié):新文化運動的影響
一、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tǒng)治地位。新文化運動前,資產(chǎn)階級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傳各自的政治觀點時,都沒有徹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經(jīng)過新文化運動,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沖擊批判,人們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二、民主和科學思想得到弘揚。中國知識分子在新文化運動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學思想的洗禮。這就為新思潮的傳播開辟了道路,也推動了中國自然科學事業(yè)的發(fā)展。
三、為五四運動的爆發(fā)作了思想準備。新文化運動啟發(fā)了民眾的民主主義覺悟,對五四愛國運動起了宣傳動員作用。
四、后期傳播的社會主義思想,啟發(fā)了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使他們選擇和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作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和推進革命的思想武器。這是新文化運動最重要的成果。
五、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榮。新文化運動提倡白話文,能夠使語言和文字更緊密地統(tǒng)一起來,為廣大民眾所接受,從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與繁榮。
不過,新文化運動中的先進分子,大多有一些偏激情緒,對東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著絕對肯定或絕對否定的偏向。這種看法一直影響到后來。
[教師強調(diào)]課本上提到“新文化運動中也有對東西文化絕對否定和絕對肯定的偏向,這一直影響到后來!睂@句話的理解應(yīng)該從兩個方面去入手。一是這種情況確實存在,對后來產(chǎn)生了不良影響,這種情況出現(xiàn)的原因主要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影響近代化的因素的否定和對資產(chǎn)階級文化的向往。二是大凡進行一場思想解放運動,有時必須進行“矯枉過正”。即“矯枉必須過正,不過正不能矯枉”。否則,艱難達到預(yù)期的效果。總體上看,新文化運動開辟了中華文明的新紀元,把中華民族引上了一條民主的、科學的通向現(xiàn)代化的道路。
鞏固小結(jié):新文化運動是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領(lǐng)域中的延續(xù),是資產(chǎn)階級階級文化反對封建文化的一次激烈斗爭,也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十月革命后,新文化運動又增加了一面新旗幟,有了新發(fā)展,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大力宣傳十月革命,這就召喚了五四運動的到來,為社會主義思潮的傳播打開了道路。“五四” 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在“五四”運動中,知識分子認識到工人階級強大力量!拔逅摹边\動后,他們開始把馬史思主義同工人運動相結(jié)合。
知識總結(jié): 由辛亥革命所喚起的對中國社會的美好希望,同民國初年中國社會的黑暗現(xiàn)實之間形成一種巨大的落差,巨大的落差導致了巨大的浪潮。新文化運動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領(lǐng)域的進一步發(fā)展。它對以西方先進思想為武器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進行了全面的理性批判,但它不僅僅是反傳統(tǒng)主義的運動,更重要的是一場現(xiàn)代價值的重建運動:它以民主、科學相號召,力圖重建民族精神的核心;它標榜新道德,力圖建立新的倫理和價值判斷模式;它提倡新文學,力圖改造反映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現(xiàn)方式。新文化是對千百年來形成的舊文化的揚棄和超越,它體現(xiàn)了以個性解放為核心的近代人文主義精神。作為民主科學精神的繼承和發(fā)展,新文化運動后來宣傳的社會主義思想,終于在中國化之后,引領(lǐng)中國人民走上獨立、自由和富強之路。
(11)概括新文化運動的精神實質(zhì)。(民主、科學、愛國、求是等。)
新文化運動興起標志《新青年》雜志創(chuàng)刊 1915年
旗幟“民主”(德先生)“科學”(賽先生)
主要陣地《新青年》雜志
代表人物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
內(nèi)容前期提倡民主,反對獨裁專制;
提倡科學,反對迷信盲從;
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
提倡新文化,反對舊文學。
后期宣傳馬克思主義,以李大釗為代表《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每周評論》
意義批判封建專制思想;追求民主和科學;有利于文化普及和繁榮;推動了科學事業(yè)的發(fā)展;為五四運動的發(fā)生起了宣傳和動員作用
活動與探究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portlandfoamroofing.com/chuer/72372.html
相關(guān)閱讀:第19課 內(nèi)戰(zhàn)烽火教學案